首页 -> 2006年第24期
学生作文的自由性与限制性
作者:范守莉
一、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在商品社会中,一切都功利化。严峻的就业环境和生存竞争的压力,使得各个学校惟升学率至上,惟分数是从。所以,有些教师训练学生写作的动机一开始就有非常明确的功利性。他们是为了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让学生提高水平,进而写作的,是为作文而作文。这种教学思路违背了语文的本质属性。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它的人文性。语文的教材、教法、传授过程本身就充满着审美本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我们要求学生写作,能发现人性的崇高与卑微,人生的悲苦与喜乐,能构筑精致、完整、丰富、生动的大千世界。文学的超功利性应该把功利目的包含在形象和情感之中。语文新课改教材的指导思想是:让素质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而且特别强调“人文性”的特点。素质教育是什么?就是无用的教育。现代人文理念的内涵把肯定人的价值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核心,强调对人的终极关怀。功利性的写作,会把学生的思维情感限制在固定的写作模式里,眼光短浅思路狭窄,在写作中畏首畏尾。应该明确告诉学生:我们写作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生活,为了生存。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求职、发言、报告、写信、交际都要运用写作,熟练地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生存能力的体现,是人的素质。这样,学生才会有一种使命感,对写作采取积极的态度。
二、要拒绝范文指导。作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念一、两篇范文,然后由此展开几个例子,就布置学生作文。我并不否认优秀学生的习作,他们才华出众,思维敏捷,行文流畅,的确值得教师肯定、赞扬。但是,学生是有着丰富情感的生命个体,每个人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方式、语言特征。如果用个别学生的思维指导整个学生,就忽视了他们特有的情感状态和思维方式;用一种标准衡量学生,显然是不科学的,结果抹杀了学生个性,束缚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作文内容往往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感情虚假,文字枯燥。例如:有个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写一篇《二十年后回故乡》,他先念了一篇范文,该生在作文中主要写了二十年后故乡的科技变化,科技繁荣的许多便利。结果,几乎全班学生在作文里都写了科技变化,有少数学生通篇都写科技,甚至个别学生还写成了说明文。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坚决制止用少数学生的情感代替全部学生,用个别人的生活体验代替全部学生的生活体验。我们只能把个别学生的文章当作整体中的一部分来交流,不能作为衡量的标准和尺度。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教师可以开辟作文园地,选择好的段落句子哪怕只是一个词,只要是独特的、新颖的感受,都要刊登出来,供学生们欣赏学习。不要排斥差生,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天地。要激发所有学生的参与欲,让每一个人都认为写作是很简单的一件事。
三、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作文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有的老师认为跟学生讲文学常识、语法修辞、篇章结构、构思立意、表达方式等是在“套枷锁”。叶圣陶说过:我们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试想一下:学生不懂记叙文的六要素,不懂记叙顺序,他又怎么写得出好的记叙文来?写作的构思过程是审美创造的心理过程,是运用语言规则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懂规则,自由就无从谈起。实践论认为:自由与自由的形式并不是天赐的,也不是自然存在,更不是某种主观象征……自由形式作为美的本质、根源正是这种人类实践的历史成果。以修辞为例:比喻能使语言形象、生动,排比能增加文章的气势又具有节奏美,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双关能使一词多义语言幽默,还有很多很多。再者,首尾呼应、开门见山、情景交融、渲染烘托等布局谋篇中的技巧对写作是非常有用的。学生有丰富的情感,有对生活各种问题的思考感受。学生的困难不在于不懂,而在于不会表述。只有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构成要素,语言的表达方式修辞的运用等这些知识,能把它们当作工具一样随手拈来,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感情才会淋漓尽致地表现。
四、利用摘抄和日记培养写作兴趣。作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摘抄与日记。它们都能积累写作素材,积累生活体验。在实践中日记和摘抄反而束缚了学生的自由成为写作的障碍。问题在哪里呢?先说摘抄,教师鼓励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名篇,摘录好词佳句,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教师习惯把它量化、细化,规定每生每天应完成多少词汇收集,多少段落摘录。学生本来对课外阅读兴趣浓厚,但为了交作业,不得不放弃阅读来收集词汇,结果对阅读也索然寡味了。学生的词汇积累是通过阅读增加的,它建立在理解和感悟之上,不是抄出来的。摘抄是为了读,为了增加知识扩大视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我主张,多读少抄精抄。再说日记。日记本应成为学生自由创作的天地。但许多学生都厌恶记日记,成绩好的学生也如此。他们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发。老师也会发现,很多日记都写得内容平淡,字迹潦草。为什么适得其反呢?老师认为:学生负担重,没时间写,当然不好。学生认为:日记对自己的写作没多大帮助,纯属浪费时间。怎样发挥日记的功能呢?老师要交给学生观察、想象的正确方法。观察是什么呢?有的人认为,就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看。比如说观察菊花,远看、近看、太阳下看、风雨中看,但是有的学生就是看不出所以然,在他眼中,菊花无论怎么看还是菊花,看一千遍也就是那样。那是不懂观察。观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味,不能把这种感性认识仅仅停留在被看之物给予我的东西,而是要形成自己的感性体验,成为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英国哲学家吉尔比说过:事实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表现。写秋天的景象,有“秋风萧瑟”,也有“秋风送爽”,有“草木凋零”,也有“硕果累累”。有悲凉凄怆之感,也有丰收喜悦之情。学生是有丰富复杂情感的人,要鼓励他们把自己独特的、具体的感受写出来。想象,关键在于开拓思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也可以引导学生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但是想象不能离开生活的真实。比如:可以对课文进行改写续写,可以虚拟人物虚构故事。要让学生感觉怎么写好就怎么写。日记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要打破传统,不强调按天记录,可分门别类,写小说写诗歌写戏剧,还可以配上插图漫画,使日记成为真正的学生自由发表的园地。
作文的自由与限制,它涉及到写作观、语文基础知识、写作基本技能、写作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范守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