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4期
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作者:易满意
中学语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渲染气氛 烘托氛围
渲染原是指一种美术表现技法,其比喻意可引申为夸大的形容。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往往用生动的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以烘托氛围。这个作用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中表现尤为突出。
如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在开篇就写道:“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
这是华老栓买药之前及途中,作者通过对“乌蓝的天”、“街上黑沉沉的”以及“灰白的路”等一些毫无生气的环境描写,勾勒出一种沉闷的令人窒息的气氛,似乎隐含着死气沉沉的不祥之兆,而渲染了一种冷峻、阴森的气氛,烘托出夏瑜就义时的萧杀、悲凉的氛围。
又如在写到华大妈和夏瑜的母亲上坟时坟地的情景:“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
这段环境描写把坟地的气氛渲染得阴冷、生硬、阒静,以“死一般的寂静”烘托出革命烈士不被理解的孤独和寂寞。
而在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社戏》中,环境描写也显得意味深长:“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这段文字从嗅觉即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视觉即月色朦胧,动觉即群山踊跃等各个感官参与活动,来描绘一幅夏夜乘船图,从而渲染出一种轻快、喜悦、憧憬的气氛,正如此时一群结伴前去看社戏的孩子们激动、新奇的心境,也因此烘托出儿时朋友之间一种至真至纯的友情。
二、增强意蕴 提升主题
某些环境的描写可达到增强意蕴,提升作品意义,升华主题的作用。作品可以在对环境的描写中使读者读到的不仅仅只是环境,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场景,使之看似写环境,实则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一作用可表现在社会环境的描写中。
如《药》中对于夏瑜就义时人们前去观看的场面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
通过人们的颈项仿佛是许多鸭被无形的手向上提着这样一种场面的描写,从而形象展示人们的看客面孔,对于烈士牺牲的麻木不仁,观赏烈士被杀仿佛是在欣赏一幅艺术画一样的争先恐后,从而折射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是一种“看与被看”的社会现实。因此增强作品意蕴,使整个文章的主题得到提升。
鲁迅《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这样,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与“悲惨的弱者的呼号”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现实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使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起到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
三、构建情节 推动发展
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满足情节发展的需要,要以情节发展为依据,情节则要借助环境描写来构建、创设,并推动发展。
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品三次写到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虽着墨不多,却精练而传神,不仅给人以“风大雪紧”的印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风雪的变化也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直到暗中听到仇人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由此可见,正是“风大雪紧”的环境描写,构建了故事层层深入的情节,也推动着故事步步向前发展。
在《项链》中,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无疑是那个令路瓦栽夫人终生难忘的参加夜会的日子,这一时间环境成了路瓦栽夫人生活的转折点。为了参加夜会,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她不惜牺牲自尊,找朋友借来项链,并最终在那个夜晚“得到成功”,“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介绍”,“都想和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而正是这样一个令人“兴高采烈”的夜晚,为项链的丢失提供了可能,因此致使她为了赔偿项链而从此节衣缩食,勤俭持家,从一个爱慕虚荣,不安现状的女子而成为了一个抛弃了娇气和任性,为了明确生活目的而奋斗的女子。也因为那个夜晚,她看到了一个真正有责任感,和自己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丈夫。如果没有那个夜晚,路瓦栽夫人的故事可能就无法往下发展了。
四、刻画人物 塑造形象
环境在文学作品中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因而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是通过一个农民进城的一番戏剧性经历来展现他的心理,表现农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精神、心态上的变化的。这是个有血有肉的新时期农民形象,文章开头写陈奂生“悠然上城来”时“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来,太阳暖烘烘”而刻画出一个摘掉了“漏斗户”帽子的农民,显得轻松愉快,充满希望力量的精神状态。在最后一笔作者又写到陈奂生由城里回来后所处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带来自身精神面貌的变化:“果然,从此以后,陈奂生的身份显著提高了,不但村上的人要听他讲,连大队干部对他的态度也友好得多,而且,上街的时候,背后也常有人指点着他告诉别人说:‘他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或者‘他住过五块钱一夜的高级房间’。……从此,陈奂生一直很神气,做起事来,更比以前有劲得多了。”由此一个处在新旧交替、新旧交错的过渡年代的一个精神上既有旧式小农的弱点和局限,又极力寻求超越并确实已有所超越的新时期农民极富个性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打上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某些烙印的既旧又新的农民形象。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的形象是通过林黛玉所见所感的场面而进行刻画的,其中写到吃一顿饭的场面:“进入房门后,已有多人在此侍候”,“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外间伺侯之媳妇丫鬟众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凭借环绕在贾母周围的“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环境氛围,概括描写了她平素所享受着的非常供奉,以她生活环境的奢侈荣华,彰显着她是这一贵族之家的无上威权的偶像,有着一呼百应的气派和威严。
总之,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千姿百态,意蕴无穷,既渲染着浓厚的气氛,又和情节的发展与人物思想的展示和谐的结合在一起,这为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供了环境之外的诸多阐释空间。
易满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