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4期
微言杂文两篇
作者:甘继明
《廊桥遗梦》在文学界,影视界曾一度流行,家喻户晓。它的美学价值几乎公认,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打动了中西方许多读者和观众的心。有的人把那小说读了一遍又一遍,它搬上银幕后全球各地陆续上映。西方的爱情价值观东方人也接受,影院里的拭泪者比比皆是。
它之所以打动这么多读者和观众的心,其魅力在于它那纯洁优美、凄婉缠绵的爱情故事。一对陌生的中年人在短短的几天内神奇般地难舍难分、缠绵悱恻,似乎在演绎着现代的童话。中年摄影家去郊外的廊桥拍风光照,遇上了一中年农妇,在其家小住几日,双双产生了恋情,以至依依不舍地分离。作品的末尾,在两人离开这个世界后,两人的骨灰皆撒在廊桥下合二为一永在一起。的确,这对中年人的生死恋十分动人,人们也似乎只停留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古今中外并非鲜见,而人们的阅读、观赏期待好像满足了。但以我个人之见,我认为它的故事应该在男女主人公未曾发生性关系的思想层面上展开,这样,故事以外的思想深度与广度就进了一步——我的阅读期待失望了。国外一著名作家说过:说狼来了,它真的来了,这是故事;说狼来了,而它不曾来,这是艺术。那对中年男女真的发生了床上之事,能理解,也动人,这是其主题所决定的。
不谈人们为之动容的爱情故事,仅通过男女主人公极短的对话,我们应该领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市场经济扼杀高雅艺术——风光摄影作品再美也上不了杂志的封面,因为它的主编要的是符合大众水平的通俗易懂的作品,从而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虽然女主人公非常欣赏他的摄影技术和作品。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深谙此中之道,然而,他为何还要驱车来到远郊寻找优美之镜头?我以为作品的主题应是:大千世界中天人合一之美的寻觅。作品自始至终浮动着一层诗意,尤其是电影,其节奏、情韵、优美的风光画面更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男主人公在市区远郊不仅找到了美丽的风景,拍到了那优美的乡村风情照和古朴的廊桥,同时他也找到了他心中一直要找而未曾找到的天人合一的美妙!这种美妙也许是对他艺术心灵空虚的填充——她给了他从未有过的温馨与爱抚;她也欣赏到了美丽的摄影作品,也体验到了真正的爱情。在真真切切、情意绵绵中两人依依不舍地在女主人公的丈夫归来之前含泪分离而去。此情远没结束,两人孤独地守望对方至死,此间,两人的骨灰先后由后人撒在了相识之地——廊桥。活着不能相依,死后可以在一起了。看似凄婉,实则优美——此审美效应已远远超出了这故事本身。
作品的主题若仅仅限于市场经济扼杀高雅艺术这点之内,那他为何还要去寻找那高雅艺术?难道他不知道这是徒劳的寻找吗?虽然此艺术可孤芳自赏、留作他用,但在美国那样的社会,生存、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况且他的生存窘迫是显而易见的,我想更多的是去寻觅他生活中无法获得的美感——摄影作品的价值和这永存心中的爱情。
《廊桥遗梦》的思想内容是丰富的,作品中极简短的对话很重要,但整个作品给人的故事、情节、结构、情韵、画面、情调、以致浓郁的诗情浮动,无一不是在表现美的存在,对审美价值的肯定。我想,除去这个思想,其他思想内容都只能附属其次了。主人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内心独白、场景抒情等等,都是为寻找生命中那永存的美而服务的——这对中年人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生命中天人合一的美,也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少遐想与思考。
秋天的童话
秋天又来了。金风送爽,人们心中都有很多憧憬与遐想。而我,每逢秋天,心底的凄凉倏地浮上眼帘。秋天,你带给我的是秋愁,是阵阵感伤,是难以名状的热泪盈眶。
每个人都有孩提时代的童话,我也有。秋天的童话伴我走过童年、少年、青年至中年——
秋天的童话很美、很诱人,我爱沉浸在秋天的童话中,尤其独处时。它给我力量、给我幻想、给我凄美的回忆,更给我那美妙、幸福、温馨的快感。真的,有事没事我都爱沉浸于它的怀抱之中,哪怕只享受丁点儿的片刻之美感我也愿意,也许像有烟瘾的人一样,只要吸上一口就舒坦了。有朋友相劝:日出东海落西山,乐一天,愁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身也舒坦,心也舒坦。我哪里不知呵,儿时的苦难对人的成长太重要了,真的,它决定你的性格、气质、爱好、兴趣的形成,乃至将来所走的道路,没人不懂这道理。
我的秋天的童话是我外婆讲的,它不像他人的童话那样,是月光的流淌、是小河的歌唱、是谷堆旁幸福的畅想。我从小失去了我那苦难的母亲,是外婆把我带大的。她住在乡下,辛劳一生都是为了把我们拉扯大。每到秋天,外婆就给我们讲故事。我清晰地记得,外婆那副生动的脸上总布满忧愁,在皎洁的月光下眼中总闪着晶莹的泪花,儿时的我不知愁为何物。我母亲是外婆唯一的孩子,外婆说母亲一走,她一夜之间就老了许多许多,每天都是以泪洗面,愁云相伴。大半辈子以她那“三寸金莲”奔走于城乡之间,为我们送钱送粮,所忍耐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因长期牵挂我们,只好将我们领到她身边,她说,看到我们就看到了我母亲。我们不在外婆身边,她就一人去看秋夜的月亮,她说,我母亲像秋月一样好看。我望着外婆流泪的面孔,再望望照着我们婆孙俩的月亮,我幼小的心灵油然而问:月亮,你可听懂了我外婆的话?
秋天的小河边,外婆总爱带我去淘米、洗菜、洗衣,我要玩水,外婆总是说,不能,河里有大鱼吃小孩的,万一有个闪失,我怎对得起你母亲,我怎活下去?我看着她央求我的双眼,我流泪了,抱着她的双腿大哭不止,我开始懂她了。清亮亮的水呵,你笑啥,你真的不懂我婆孙俩的情吗?水里的鱼儿呵,你开口说话吧,我是不是开始长大了?
秋天禾场的谷堆旁,我望着外婆深邃的双眼,听她讲珍惜粮食的故事,我很快学会了怎样节约粮食。看到掉在地上的谷粒和豆颗我马上捡起来,碗里的饭粒从不浪费——上小学了,我把外婆的所有童话和关爱全装进那小小的书包、夹在我每本书中,上学、放学、回家——它伴我一齐长大。星期天它伴我出门拾柴,寒暑假它陪我出门做工挣学费。在凛冽的寒风中它给我温暖,在烈日下想到它浑身就有一股凉意,我想我真的懂事了。我刻苦学习,省吃俭用,一定要回报外婆的童话。可无奈,也无法报答她的抚育之恩了!外婆在一个秋日的晚上永远地走了!我在她身边长跪不起,泪水流尽了,我一人独自来到我淘过米洗过菜的小河边,望着流淌的河水,我在心里说:我亲爱的小河,你是我婆孙俩的一面明镜,拜托你永远带去我的哀思与歉疚,我欠外婆的太多太多,永远也还不清的,虽然村民皆知外婆是个只求付出不想回报的好人。
外婆的童话伴我走到今天,我一点也没变:刻苦学习,勤俭节约,不染丁点的不良生活习惯。外婆那秋天的童话,使我渴望丰收,只满足当个教书匠不行,还得在专业上有所成就。也正是这秋天的童话,教我宁守清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正是这秋天的童话,使我学会了很多自娱自乐的业余爱好,取代了时尚、流行的不少东西。
同学、朋友说我这个人没意思,我深谙其意。但从哲学、人文环境学、心理学及成长史来看,青少年时期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对人性格的形成是起决定作用的,虽然性格与环境支配人的命运。也正因外婆那秋天的童话,我对我的继母也可理解,对父亲的无奈十分同情。邻里街坊也和我一样认可——这是财富,不是苦难,对人的成长、成材有好处。这句话今天想来,确实对了。若没有青少年时期的那么多苦水浸泡,我还不知在这个社会的哪个角落?
正因如此,别人的童话优美,令人神往;而我的童话凄美,令我珍藏;别人的童话富于幻想,转瞬即逝;而我的童话受益终生,传承久长。
秋天的童话,我向您深深地致谢!您与活在我心中的外婆一样——我们永在那月光下、小河边、禾场的谷堆旁……
甘继明,作家,现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