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作者:朱炳云
1.加强朗读。
古人学习往往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奉为圭臬,我认为这种加强朗读的方法是十分可取的,它把握住了语感的直觉性的特点。朗读可以调动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的参与,对某些优秀语言文字材料,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背诵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熟读成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理解掌握字词句的运用、文章内容、音韵节奏、结构章法……使其“沉浸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于无意中支配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从而使表达更加准确和生动。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它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即:学生从朗读较多的文章中所受的益处比从朗读不充分的文章中所受益处多,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比朗读能力差的学生语感好。
2.联系生活,积累字词句。
语言源于生活,结合生活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可谓是抓住了根本。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相当多的内容都是紧扣生活的。对他们来说,无论是感知接受信息还是传递表达信息,都要描述生活中的或源于生活的事物、现象、经历、情境、思想、观点等。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语言与它们所描述的生活建立起联系,利用生活的形象性,具体性以及学生在调动生活经验时的情感体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运用能力。反之,对于这类内容脱离生活去培养语感,往往会陷入机械,让学生倍感索然无味,事倍功半、例如,在教学俄国诗人叶赛宁的小诗《夜》时,我让学生根据诗歌语言的描写展开再造性想象,我们当地没有森林、大河、草原,我就让学生以小树林、小河、草地置换,想象自己在宁静的月夜欣赏它们的情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情境和作者的语言比照,他们很快就体会到了该诗语言的简练、准确、生动、清新、优美。在接下来的描述家乡夜景的练习中,学生的表达就显得流畅和生动多了。
3、探究语言文字的隐含意义。
语感的较高层次是对语言文字的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感觉。在言语活动中,由于语言使用者不便、不能直说或故意追求含蓄的效果,往往造成言意分离或言浅意深的现象,这时要准确把握其意思,就必须理解其语言文字的隐含意义。在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就必须让学生明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隐含意义,才能说是真正理解了文章的丰富意蕴。学生在接触这类语言文字材料时,必须把握隐含意义,语感才是准确和深刻的。
4.适当讲解语法知识。
当代有学者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虽属直觉思维,但是也包含着理性的因素。语感要求感受是正确科学的,同样要达到对语言文字的理性认识,总结出一定的运用规律。只不过理性认识在交际过程中往往是电光一闪的,并因而被人们忽略了。认识到这一点,直接从理性认识入手,无疑可避免不少盲目的摸索,帮助学生将在语言运用中形成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以简驭繁、提纲挈领地把握语言,指导自己的语言运用。而且,在教学中我们也无可回避地发现,有些语言问题不是光靠语感就可解决的,它们同样制约着语感能力的提高。所以,辅以适量的语法知识讲解是必要的,它对学生语感的准确与形成的迅速都是有利的。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积累的一些浅陋之见,敬请方家斧正。我相信随着语感培养实践的丰富,学生一定会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运用能力。
朱炳云,安徽怀远县龙亢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