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谈审美视野下的阅读教学
作者:姚文君
实施审美阅读教学,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重中之重。从课堂生成的意义来看,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教学好比一出戏,教师在其中不折不扣的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教学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导”与“演”,教师如何能将学生带入作品所展现的美的境界,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关键。具体说来,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1、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因此,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定时定量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能明辨阅读的内容方向并真正爱上读书无疑是给教师的阅读教学减轻了极大的负担,学生们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自由主动的阅读并思考阅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在课堂教学内过分的自主阅读而造成的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为师生间的互动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由于自主阅读兴趣浓厚,学生的阅读质量会随之提高,审美的阅读经验和阅读境界也会不断提升。这样,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会不自觉的站在更高层次上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教师也会因之而更好的发挥“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者”的角色,课堂生成的东西也就会更多更有价值。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教学只能围绕着预设的目标转,很难产生一些新的有价值的东西。
2、从审美的阅读方法看阅读教学。美学指导下的阅读教学不忽视作者的本意和文本的规定性,更关注读者的自主理解和创造性的理解。
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审美阅读教学理念的贯穿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培养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阅读文学作品,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美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的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的、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也就是说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个性化的阅读极其重要。作为教师要有目的的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对作品由单一理解到多元理解。换句话说,教师必须具备“让线形的文字站起来”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如在教学高一课本中的《漫话清高》一课时,文本中,李白因为入世之心太过急切,自然被排除在清高之列,在教学中,就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看待历史人物及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复杂性,最后学生发现一方面李白的入世之心虽过急切,但同时我们也不难在他的很多诗歌中找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佐证。这一点甚至在高一课本中选入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不难发现。当你读到那脍炙人口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时,你能再说李白的品行中没有愤世嫉俗的清高傲骨吗?这样做,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用已有的美学经验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作品主题的深刻性与多义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及辨正的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充分理解作品和挖掘作品内在含义的能力。
姚文君,安徽芜湖市三山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