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阅读中情感体验的方法探究
作者:胡传宴
一、揭示寓义法
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提示其蕴含的深意。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钻研课文时要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广度,把思想精华所在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
例如鲁迅的《故乡》结尾有一含义深刻的句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希望”的有无,辩证地看“希望”,明确“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进一步揭示其含义,可知鲁迅是用“路”作比喻,号召人们以实际行动去创造新的生活。
二、鉴别信息法
加强指导,鉴别信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语文教材中有中外各个时代的作品,教学时要在“析”上下功夫,区别时代,区别古人与今人,区别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区别精华和糟粕。学生的课外阅读须加强指导,引导学生经常鉴别涌到身边来的各种信息,学生识别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山、写水、写亭、写人,写太守宴、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之乐其乐”,全文以“乐”字统摄。读到欧阳修的“乐”,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联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乐”,甚至可以联系到《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志愿军战士的苦乐观。通过鉴别比较,深刻理解语言含义。
三、联系实际法
联系社会实际和个人实际,形成余音缭绕的气氛。联系实际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联系点要选得好,不能硬联;二是不要联系学生的某一个问题,存在的某一个缺点,教训一番。青少年开始进行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做人准则的思索,从正面输入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生动形象的精神食粮,就是一种联系。
例如阅读叶永烈的《首先要做“马”》一文时,要揭示其比喻义:“马”比喻为国家、为人民勤奋学习工作的人,“病马”比喻体质孱弱的人,“劣马”比喻半途失学的人,“跛马”比喻身负残疾的人,“千里马”比喻有专长、对国家和人民有特殊贡献的人,“卧槽马”比喻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人,“奔马”比喻有进取精神和奋斗精神的人。联系实际理解这些比喻义,文章提倡“首先要做马”,做不停地朝前的马,就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由此而得到激励。
四、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历其境之感。
例如阅读莫怀戚的《散步》,就可以运用语言,把学生引入情境:春回大地,万物充满生机,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田野上散步,多么温馨,多么惬意!学生进入情境,就能够感受到细节中充溢着的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就能够意识到字里行间渗透着的对生活的使命感。
胡传宴,湖北建始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