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朗读让课堂如此美丽
作者:彭甫波
一、范读,用声音去唤起阅读期待
教师以身示范的诵读,是发挥教师引领作用的关键。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让学生分析问题倒是热热闹闹,一提到读,学生就望而却步了。而恰恰是读才能让学生深知其中三昧。如余光中的《乡愁》选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乡愁的色彩一层层加深。它是余光中思念亲人、盼望祖国统一的象征,字里行间荡漾着余光中的情感涟漪。教师以深沉的情感范读全诗,是营造氛围、把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初尝感动的最好方法。
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章所蕴藏着的意义,都可通过范读表达出来。学生正是在听教师范读的过程中,获得对文章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诵读欲望,唤起阅读期待。很多老师有这样的体会,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学生常在下面窃笑,而于漪老师却以深情的诵读让学生悄然泪下。有一位著名作家在回忆他读中学时语文老师上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写道:“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她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我们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一片唏嘘’,竟至‘放声哭泣’”。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力,能让学生通过感官和心灵在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即语感能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使得他们不用等待老师讲解,就理解了它的意思,甚至连文章的主题都能明确地表达出来。
二、美读,用声音去与意境对话
美读,即欣赏性朗读。这是学生自我诵读与赏析的时间,在教师范读的指导之下,学生可以用自已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的进行提问、指导和评点。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去感受文中的情愫,体会文章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去读,让他们与“文本”发生碰撞,互相交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读出爱意、读出赞美、读出陶醉、读出感动、读出悲伤、读出愤怒、读出批判……
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从诵读吟咏入手,让课文中语句的音韵、节奏、语调及所附色彩,直接刺激大脑,将一个个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不自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与其说是用声读课文,毋宁说是在用心感悟语言,感悟内容,感悟作者。比如教学《安塞腰鼓》,文章的感情基调是热烈奔放的,要用高亢激越的语调来诵读,但是于细微之处又有变化。在读到“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时,让学生自己揣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学生用轻柔低缓的语气读完此句后,再次要学生读描写腰鼓的句子:“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时再让学生对比欣赏课件《安塞腰鼓》和《苏州评弹》,思考:安塞腰鼓是诞生在陕北高原上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为什么没有诞生在杏花烟雨的江南?这样,不用老师多讲,学生自然就领悟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安塞腰鼓与厚重的黄土高原是分不开的。
常有老师抱怨学生上课死气沉沉,我们是否该静下来想一想:与其在那儿喋喋不休费力不讨好,不如让学生投入的读一回。让朗读教学走进我们的课堂吧,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以朗读创设……让朗读串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潇洒美一回!
彭甫波,湖北仙桃市毛嘴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