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名著阅读教学浅谈

作者:王 群




  根据教育部的推荐,初中生要完成20篇左右的名著阅读任务。这一点对城市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对农村学生来说,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为了使阅读读而有获,在教学中,我们摸索了一条让名著“活”起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说”名著。用“说话”体验名著。
  
  按一般习惯,检查阅读,通常是问学生读了没有,读了多少页,但这种方法,有些“平面化”,并不清楚学生阅读的真实情况。为此,我们改用“说话”方式,让学生将阅读的内容重新“说出来”。“说”故事情节、“说”人物、“说”精彩片断、“说”自己看法。可以“照本宣科”,甚至可以“组接复合”,可以“断章取义”,可用文章语言,可用文本人称,可另择人称,等等。
  “说名著”不完全等同于“复述故事”,因为它是动态的,变化的,既有客观性,又具主观性;而“复述故事”则纯粹是静态的,因而,较之传统方法,更加显得“立体化”。
  每周前,我们根据作品的难度,布置一周的阅读任务,然后利用活动时间进行摸底了解。由于任务明确,目标清楚,准备充分,因此学生“说话”踊跃,甚至出现争先恐后,精彩纷呈的局面。一些小组还利用集体智慧,匠心独具,别出心裁,真让人耳目一新,春风拂面。
  “说”名著最大的好处是,让名著“站”了起来。单纯冰冷的铅字,变成了有声有色的“说话表演”,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体验。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
  
  二、“写名著”。用“写作”领悟名著。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看”仅仅是大脑皮层的表面活动,而“写”则是大脑皮层的深层活动。因此,“写”是对名著加深理解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每一部名著读完后,我们组织学生写书评、谈体会、谈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写作中,让学生与名著人物亲密接触,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触摸他们的鲜明性格,聆听他们的独特语言,体味他们的真切感受。如在《繁星》《春水》读书月中,通过写作,多数学生对冰心诗歌中“爱的哲学”、“自然的思想”、“晶莹的语言”有了更深的认知。有的学生甚至还将之与泰戈尔的诗作比较对照,不乏真知灼见,金石火花。
  如果说阅读更多的是体验,那么,写作更多的是在体验基础上的理性升华。写作的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名著,领悟名著的人物,领悟名著的情节,领悟名著的主题,领悟名著的艺术手法——那怕浅尝辄止。
  在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写作提高了认识,写作升华了感悟,写作培育了理性思维,写作加强了修养,写作提高了欣赏水平。
  
  三、“展”名著。用专栏展示名著。
  
  为了更好地宣传名著,营造气氛,增强读名著意识,我们还定期通过黑板报来展示名著。我们将学生中优秀的习作展览。或取其片段,或用其全文。有时我们还不拘一格,或散文、或诗、或谜语、或填空,用各种形式表现名著,专栏可“杂”可“专”。“杂”指专栏不限于某一名著,“专”指专栏从不同角度来探究解读某一名著。
  事实证明,用专栏表现名著,形式可取。“专栏”提高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专栏”也为学生多角度欣赏名著提供了平台。学生为自己“榜上有名”而骄傲。如我们先后举办了“童话与生活”专栏、“我看古典名著”专栏等。
  经过这些处理后,我们发现:学生对名著爱谈了,学生读名著能去思考了,学生也敢于探究问题了。
  怎样在文化贫瘠的农村土地上,较好地完成教育部指定的名著阅读,的确值得教师去研究。让名著“活”起来,是我们行动的出发点和宗旨。
  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名著无疑是课外阅读的典范,但毕竟多数名著所叙述的事件和反映的社会生活离当代中学生有些遥远,因此多少有些“恍若隔世”之感,特别是那些历史性很强的名著。因此,阅读过程中,教师的辅导又是必要的。
  王群,安徽无为县建国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