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传统文化课在理工科院校的教学初探
作者:代大为 洪 光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成为更多人的共识。传统文化已成为一个民族对外的标签和通向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党的十五大以来,围绕弘扬《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的建设新时期基本道德规范,十六大以后党和国家又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这些时代命题既体现了时代特色,又都包含了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的同时,传统文化教育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的传统文化课,无疑是整个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为此,国家教委曾专门发文,要求各高校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在此背景下,国内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成立和完善了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研究机构。应该说,这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历史课,也与一般的思想品德课有别。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工科院校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浅识薄见。
一、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课,树立新的教学思路。
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当代中国人终于清晰的认识到一个真理: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罪恶”的吃人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亦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拗口难懂的陈年老古董。必须坚定的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最基本、最彰显中华民族特色的标签,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吃穿住行无不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也只有从对时代文化现象出发走入历史传统,再从历史传统走出回到现实中来,要把认识传统与热爱传统相统一起来。
二、从传统教育理念寻求资源,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作为传统文化课教学的主导思想。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的统一,而其中以善为核心。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1、对传统美德的总结和认同,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源头。2、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本内核和合理内核,是指在自觉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以一贯之的,在现代社会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观念系统。3、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有两种:一是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二是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规范。
中国古代教育,自先秦到民国时期,重“道”轻“器”一直是传统教育的重要原则,同时也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当前高校的教育,因历史的原因,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器”轻“道”、过分强调专才教育而忽视通才教育的倾向,尤其是在纯理工科或以理工科为主的大专院校,大学教育成了行业机器人训练基地,以至于造成“有知识无文化”的怪现象。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开展则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三、传统文化蕴涵优秀而丰富的道德和人文精神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些优秀的文化观念和个性品质。其中的道德观、认识论和科学精神,综合了一个人所以立身处世的道德修养、伦理观念、文化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都将是我们当前开展素质教育时应该保持和发扬的内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乾·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独立完善的人格意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了先贤们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又表现出了民族英雄们高尚的爱国情操等。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信、义、诚、达、仁、礼等优秀的人格层面,如能通过课堂的讲解,让学生辩证地加以继承,无疑会极大地提高年轻一代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起到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不良风气能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而传统文化中有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丰富知识,如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地理、建筑、工艺制造、医药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如能有选择地在理工科课堂上加以介绍——如医学院的学生课堂上可以介绍传统中医相关的知识,外语系学生课堂可讲些古代语言文学知识,土木系学生课堂则介绍一些古代园林建筑及美学知识……这些不但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亦能补充和呼应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
四、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目前,理工科院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大致有四个类型:不知道型,即对重要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现象型,即知道一些,但满足于点滴和局部的了解,缺乏全面系统的掌握;全盘否定型,即传统文化都是牛鬼蛇神;全盘接受型,即祖宗的话语都了不起,不注意区分精华与糟粕。因此,在编选教材和授课过程中,就必须注意:既讲文化理论,又要传授具体文化知识;既有宏观的论述,又应选择若干文化事象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剖析;既要有重点地讲解,又须全面系统地介绍;既要肯定又要批判,而更重要的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指出其糟粕,肯定其精华,并联系实际,做到古为今用。
五、探寻如何深入浅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由于传统文化与人们今天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伦理道德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巨大差异,比如婚姻制度。所以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方法也应与一般专业课的教学有所不同。中国古代思维重玄想和顿悟,重意在言外,古代语言与现代汉语的天然隔阂,加之目前高校传统文化课的课时普便有限,因此如何寻求深入浅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可在教学中采用“五结合”的方法,即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阅读相结合、按教学大纲教学与介绍文化名人的纪念活动及传统节日相结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批判伪科学及封建迷信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分析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相结合、历史比较与中外对照相结合。例如,针对近几年港、澳、台知名人士回大陆寻根问祖,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制度和观念;用传统文化中“和合”观念分析马加爵事件;从“韩流”现象和2002年韩日世界杯开幕式等时代文化现象来看儒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从中东问题看文化冲突,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通过这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而且能增强树立民族自信心和引导学生运用文化思维观念、视角去看待和分析社会事件。
根据党和国家的远景规划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未来必将是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这不仅是培养现代型知识分子需要,更是振兴华夏民族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理工科院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能手,而在目前高等教育专才教育模式一时无法根本转变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更好的开展将是一个长远的话题。
参考文献:
[1][英]泰勒,连树声译.《原始文化》,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美]希尔斯,傅雷、昌乐译.《论传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读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上、下册),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6]周忍伟,陈荣杰主编.《中国文化导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代大为,男,安徽理工大学社科系人文素质教研室讲师;洪光,女,安徽理工大学社科系人文素质教研室副教授。本文为2005安徽理工大学校级科研基金资助一般项目(《中国文化导论》课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