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论母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

作者:谭 念




  母文化在交际中起着平台和桥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的文化教育侧重对异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的引进和理解,缺乏对母文化自身和其英语表达的研究。在英语文化帝国主义的现实面前,只有加强母文化自身和其英语表达的研究,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占据应有的地位。
  
  一、英语文化帝国主义强权下挣扎的母文化
  
  对中国人来说,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对象是英语国家的人民。作为一种世界语言,英语正处于如日中天的地位。根据英国文化协会的统计,最近10年内,世界上有20亿人在学习英语,有30亿人能应用英语;非英语国家说英语的人是英语国家的3倍;亚洲更有3.5亿人能使用英语,是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使用英语人数的总和;中国有近1亿的儿童在学习英语;国际交往中英语更是占有绝对的霸权地位,它不仅是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间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非英语国家间交际的工具。由于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性,英语的霸主地位也决定了其文化的霸主地位。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异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入我国。这些异文化的进入,极大地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丰富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阵痛,即面对英语文化霸主,处于弱势的母文化的保持与发扬面临极大的挑战。在跨文化交际中过分强调对异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却忽视了母文化的维护与传播;过分强调了求同,却忽视了存异,致使母文化面临边缘化的危险。许多青年人知道“圣诞节”的来历,喜欢“情人节”的浪漫,熟悉“复活节”的典故,却不知道“清明节”的神圣肃穆,“端午节”的来龙去脉和“七夕”的爱情故事。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从丛将这一现象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
  
  二、母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
  
  ⒈母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只有拥有自己的母文化,才有资格进行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缺失了母文化,跨文化交际将无从谈起。只有对母文化充满自豪和自信,才有可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处于平等地位,否则,只能沦为异文化的附庸和奴仆。
  
  ⒉母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平台
  “跨文化交流不能仅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理解’方面”,而且还有与交流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流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于成功交际则更为重要。“相反,适当地保持自我却可赢得对方的尊重。1937年,胡适以中华民国驻美大使身份在美国发表演讲,呼吁美国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事业,并对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提出批评,有一篇题为“What China Expects of America in the Present Crisis”的广播稿计划于9月30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台播出,但在播出前,电台提出有些话太尖刻,要求修改,尽管当时中国有求于美国,但胡适认为自己的观点没错,明确表示“宁可取消广播,不愿修改”。最后电台仍按原文播出并对他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胡适以自己的行为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尊重。
  
  三、加强母文化教育,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
  
  林语堂指出:“文化输出的民族是比较发达的民族,而接触外来文化的民族,由于环境的变化,总不免引起纷扰。”面对英语文化帝国主义的冲击,如何保持和发扬光大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引起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加强母文化培养的研究,确保母文化教育得到政策及资金的有力支持,探寻母文化培养的有效途径,确立母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平等地位,应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的责任。
  
  1、加大对母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对外来文化的介绍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投入力度相对较弱。这一方面极大地开拓了国人的视野,丰富了国人的知识,培养了国人的世界意识,另一方面也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年轻的一代,由于整个社会对外语的重视,从小就开始接触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仅仅处在自然接触状态,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由于“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含量几乎近于空白的状态……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人交往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进而形成了一种无端轻视本民族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风气。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在教育政策上向母文化方面倾斜,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度,为母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从小学二、三年级就开始了,有些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外语。这本是一件好事,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外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但如果不重视本民族文化教育,就可能违背文化教育的初衷。事实上,学生在校期间对外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大于对语文的投入,这一点,中考、高考中英语与语文所占比例就是最好的说明。学生进入大学外语专业后,在外语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更大了。母文化教育明显没有得到教学计划的支撑和保证。从学校、教师到学生都表现出对母文化的重视不够,青年学者中出现文化偏废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有必要加强教育政策研究,加强母文化教育的政策保障,改革教学大纲,加大母文化课程在各级各类教学计划中的比重,特别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母文化教育,使母文化教育不仅在语文教学中,而且体现在各个学科教学与日常教育中,扎根在学生的思想中,溶化在学生血液里,确保母文化的应有地位,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邯郸学步”现象的发生。
  
  3、加强母文化教育普及和母文化自身的研究
  目前,由于对母文化自身研究和普及教育重视不够,母文化普及教育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望文生义、浮光掠影的现象。可见,加强母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母文化自身的研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4、加强母文化的英语表达研究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交流,文化输出与文化输入同等重要,缺少了文化输出,所谓的跨文化交际就变成了文化引入和文化侵略。由于对母文化的英语表达研究不够,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国外的优秀文化,甚至垃圾文化,大量涌入我国,而中国的优秀文化却难以输出。“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谛时,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面对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现实,我们必须加强母文化的英语表达研究,加强对母文化的学习,制定系统的母文化英语表达教学计划,改革英语教材和教学大纲,增加中国文化部分内容。将提高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作为英语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教会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语言技巧,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全方位错层次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水平,是每一位英语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如此,才可能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使之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据应有的地位。
  
  5、树立文化平等意识
  以平等、平和的态度对待异文化是成熟文化的标志之一,文化平等交流的意识是建立在对异文化尊重包容和对母文化了解认同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没有对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只能处于屈从的地位,跨文化交际是双向交际,而不是单向输入和输出。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文化输入和输出,即一方面借助外语了解和研究异文化,学会如何与外国人用外语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另一方面学会用外语来表达我们的文化,向外国人介绍我们的民族历史、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让外国人在相互比较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这两点,在外国教学中必须得到保证。我们要教会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异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既要反对“我为华夏,彼为蛮夷”的文化霸权思想,也要警惕望洋兴叹、自惭形秽的“文化失语”现象。要教育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以高深的母文化修养为基础,以平等交流为目标,取彼之长,补我之短,以我之花,添彼之锦,如此,才有可能拓展我们的跨文化心理,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修养和水平,丰富中国文化土壤,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处于平等地位。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2000-10-19
  [2]胡超.E-时代的素质教育与跨文化交际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2003,(4)
  [3]王文伟.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4,(30)
  [4]易竹贤.胡适传[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369
  [5]林雨堂.吾国与吾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65
  谭念,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