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杨永军




  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明珠,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造就了无数的诗词圣手,和灿若星辰的诗词篇章。尤为重要的是,我国诗歌有着集中反映生活的优良传统,有抒情言志的鲜明个性,充满奇异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和谐悦耳的韵律和节奏,美丽的篇章,都有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精妙境界,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实现呢?
  
  一、设置情境,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情境来烘托气氛,帮助学生入境,引领他们去自然感悟,不拘泥于定论,去感觉自己心中的形象。如明代文学家祝允明所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
  情境的设置应含蓄巧妙,给学生留下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空间,“不要让幻想被诗人独占了”是郭沫若的名言,教师在设置情境时,应以激发学生的丰富联想、想象为基本出发点。
  情境的设置是多种多样的。配乐诗朗诵就是其中一种很好的形式,美妙的音乐或激昂或舒缓,与朗诵者的节奏相和谐,更易引起听者的遐想冥思,神与物游。例如:我教《水调歌头》这首词时,用萨克斯曲配朗诵,萨克斯浑厚舒缓悠扬的曲调与词的意境相辅相成,恰当的表现了作家对亲人的思念和自己寂寞的情怀,同学们听得如醉如痴。有的同学说自己仿佛看到了诗人在月下饮酒、起舞的孤独身影,甚至还听到了诗人长长的叹息,有个女同学还勇敢的走上讲台,翩翩起舞……
  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再现作品情境,也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在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我在朗诵的同时,布置学生用绘画或语言再现所闻所感,同学们听得很仔细,想的丰富,表达得多样,苏香香同学画的最妙:一位腰佩长剑的武士,伫立在波涛滚滚的黄河岸边,望着如血的夕阳,冲天的狼烟,凝然不动……对诗的主旨理解的非常到位,表达也准确而含蓄。
  由于在朗诵的时候,学生只能根据语言信息,去充分的调动知识储备,体验感情,放飞思绪,恣肆畅想,充分展示了个人的创造性想象。正如刘勰所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二、一诗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是创造思维的重要部分。诗歌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是为了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学生反复思考,尽量说出更多,更新,更多的独创性见解。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自主的理解诗的意蕴,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对诗句的含义,诗的主旨不宜简单加以限定,应鼓励学生讨论,形成特色见解。
  在学习《钱塘湖春行》时,我请同学们说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阐明理由,学生们争相发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对仗工整自不必说;最让人赞叹的是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寥寥数字,春意已满怀。
  ——“水面初平云脚低”也挺好啊!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潮初生的状况。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才是最好的诗句。你看,花儿含苞待放,小草长势喜人,好像在说,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美景就在明天了,这和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意境多么的相似啊!
  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奇思妙想,特别是第三位同学的发言,更体现了发散思维的特点:同中求异,异中见同。
  
  三、大胆质疑,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观察现象间的差异,意在暴露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提示现象与本质的差别,其显著特征是对已有的定论持怀疑态度,古人说,“学则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都强调了质疑求异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和教师,在独立思考中,学会质疑和批判性的接受,而不是盲从。
  在学习《雁门太守行》时,有学生问:“诗的首联中‘黑云压城’与‘甲光向日’的描写是否矛盾呢”?
  ——有同学说是矛盾。“黑云压城”应是阴云密布,“甲光向日”是日出晴空,两者放在一起,是矛盾,可能是诗人写错了。
  有同学说不矛盾。“黑云压城”是比喻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甲光向日”是比喻战局的专机,与天气无关。
  还有同学说,“黑云压城”与“甲光向日”既是写实,又是比喻。战斗开始时,阴云密布,形势危急。后来,天放晴,战局也发生了变化,有了胜利的希望,因此这两处既是写实,又是比喻,诗人没有错。
  这样,同学们各抒己见,既加深了理解,又培养了求异思维,做到了不盲从,不轻信,重视独立思考。
  
  四、由此及彼,训练学生思维迁移
  
  教是为了不教,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是根本目的。学生有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和独特的生活经历,要相信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个性,体验情感,与文本对话,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在学习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我突发奇想,问同学们:苏轼一生贬官数次,却不消沉悲观,你们有没有依据?
  同学们立刻想到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等作品。
  我又问:北宋被贬官的大文学家,你知道的还有谁?其思想境界有何相同之处?
  同学们立刻想到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题湖阴先生壁》等作品,并认为他们都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乐观。
  我又接着问:“北宋文学家的思想境界,怀抱胸襟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有何不同?”
  同学们立刻结合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马说》等作品,并联系自己的历史知识分析、讨论起来。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了在纵向,横向联系比较中学习,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也正是为了未来。语文课上的诗歌,在发展学生创造力方面,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让我们在优美的诗境中“逸兴飞扬,上天揽月”吧!
  杨永军,河北泊头寺门村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