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欧·亨利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作者:刘长珍
欧·亨利善于运用其独具匠心的笔墨,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对故事做生动的描述,既反映作者的写作意图,又达到幽默的效果,并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高超的技巧。其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主要有三。
一、双线并进
欧·亨利的小说中几乎每一篇都可以找到明暗两条线索并排使用。这是作者表现手法的必要,惟有如此才能形成强烈的对比,让美的更美,丑的更丑,同情的对象更值得同情,实现作者的写作要旨。《麦琪的礼物》中,德拉卖发买表带是明线,吉姆卖表买发梳则是暗线。《最后一片叶子》中,琼西对生的无望是明线,老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墙上画出最后一片叶子则是暗线。这种双线并用的特点,是完成作者意图达到幽默效果的必备的手段。通过两条线索的不断碰撞、交汇,作者得以使文章解决问题,并达到高潮,形成其独具匠心的写作手法。
两条线索的使用方法可以分为两类:第一,两条线索反复碰撞,多次交叉。例如,《警察与赞美诗》中,出现了七次之多,前六次他想入狱都不成功,第七次他不想入狱,也同样不成功。每次都荒唐可笑,每次又都让人感到这样发生是可能的,是符合常理的。如第二次交汇作者是这样安排的:索皮为了入狱故意打碎玻璃。当警察问是谁干的,他友好地回答,“难道你看不出来可能是我吗?”而警察不信他的话,认为打碎玻璃的人必定早已跑了,从而使索皮的愿望落了空。这样的情节可笑,也是可信的。再如第七次交汇时,索皮准备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结果却被法官判入狱三个月。这样荒唐的事情,在美国时有发生,因而人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件事是确有可能发生的。这样不可理喻的事情,放在那个被扭曲的社会中,显得很合理。这不正说明那个社会是病态的社会吗?这里作者安排了七次碰撞,告诉人们这种事情的发生并非偶然,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表明像索皮这样的小人物虽然困顿潦倒,但天良不曾泯灭,非常值得同情,又万般无奈,在那种病态的社会里一切都是身不由己。因此两条线索多次交汇实属表现手法的需要,而非作者心血来潮的刻意安排。
第二,明暗两条线索只交汇一次。在《最后一片叶子》中,作者描写苏和琼西萍水相逢,困居陋室。琼西病危,苏多方安慰,尽心救护,这些笔墨都是明线,点睛之笔却是老画家在风雨之夜画在墙上的“最后一片叶子”,这是暗线。这两条线索一交汇,即达到故事的高潮,作者的笔墨也就停止,宛如跑车被加速到极限却噶然打住,车停止而读者的思绪却无法停止,使人回味无穷,令人不得不往深处思考。是什么使垂死的琼西起死回生?不是医生的治疗,不是苏的悉心照料,而是成为琼西的精神支柱的老艺术家贝尔曼的那幅画。欧·亨利在两条线索交汇之处突出这就是老艺术家一生的杰作——真正的叶子掉下来以后,贝尔曼画上去的那片叶子。这片叶子象征着贫穷艺术家之间的相濡以沫的友谊。作者用这样的手法,热情地讴歌友谊,表明在恶劣的环境中,友谊有可能成为人们活下去的理由,成为人类的“最后一片叶子”。同样,《麦琪的礼物》中,德拉卖发买表带和吉姆卖表买发梳,这两条线索一交汇作者也就结束了整个故事。这种尴尬的结局,将他们生活的艰辛和窘迫、爱的真挚和深沉,都极好地体现在这一结构中,达到了幽默有趣而又意味深长、发人深思的效果。
二、以小见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以小人物的生活来反映大的社会背景。作者就生活在纽约的底层,周围接触到的也是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小偷、警察、女售货员、女招待、小职员、失意的艺术家等形象,都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展示在读者面前。作者对他们总是抱以深深的同情,展现他们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从而有力地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不公平的一面。例如,《警察和赞美诗》中写的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为谋得住宿而想进监狱,故意在警察面前为非作歹,作奸犯科,但警察却熟视无睹。当他想重新做人时,却被判刑三个月。通过这个小人物的命运,展示了美国完全是一个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社会。《最后一片叶子》中,作者通过一个老艺术家的形象,告诉人们之间友谊的美好和重要。《麦琪的礼物》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小人物的贫困以及这对年轻夫妇之间的真挚的爱情。作者正是把纽约底层的这些小人物作为写作的切入点,通过他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做到以小见大、以微观来反映宏观的社会问题。
第二,以小的描写场景来反映尖锐社会矛盾的社会大问题,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在写作题材上,作者选择一个家庭或一个小人物的周边环境作为写作的场景,通过对一个普通家庭或小人物的描写来反映严峻的社会问题。他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将笔墨倾注在这些小人物身上,以他们作为社会底层人物的代表。
三、漫画的创作手法
在描写人物时往往抓住人物的特征,寥寥数笔即完成对人物的形象的刻画。例如,对老艺术家的描写是这样的:“他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子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就这一句话,一个贫困潦倒的老艺术家形象就生动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在《麦琪的礼物》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门开了,吉姆走进来,随手把门关上。他很瘦削,非常严肃。可怜的人儿,他只有二十二岁——就负起了家庭的担子!他需要一件新大衣,手套也没有。”作者就通过这一小段文字勾勒出了这个年轻人的特点。由于生活的重压,他失去了年轻人本该有的活泼,个性显得很沉闷,而且连大衣和手套也没有,足见他的经济状况是非常糟糕。作者亲切地称呼他为“可怜的人儿”,来表达对他的同情。欧·亨利就是这样用极其精炼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最富有特征的部分加以定格、放大,从而更生动逼真地表现人物特质,简洁明快地表达作者的意图。
作为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欧·亨利的作品的特点是表现在多方面的。他的作品幽默风趣,诙谐机智,描写生动,文字简练,经常使用俚语、双关语、谐音和旧典新意,在作品的字面含义上常有弦外之音,令人回味,处处体现着作者智慧的光芒。而作为一个有着坎坷经历、从事过各种职业、48岁就英年早逝的作家,他真正的创作时间只有九年,却能创作出如此多的作品,表现了各色人等的生活,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描写爱情、友谊、自我牺牲、美丽的心灵和崇高的情感,展示了生活中的亮点和希望,表现了作者幽默豁达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但生活的不幸又使得他的作品中矛盾冲突迭起,峰回路转,给读者一个又一个的惊奇。
参考文献:
1、Annette T. Rubinstein.美国文学源流.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王仲年译,欧·亨利短篇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刘长珍,湖北襄樊学院外语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