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文化对名物命名理据的影响
作者:宿爱云
在对名物词的考证过程中,无不涉及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及其民族心理,中外学者对此也都有过阐释。语言是民族性的,洪堡特指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1]对此,王宁先生在《训诂学原理》中也指出:“正因为词语的内涵不可能脱离它所产生时代的历史背景,文化对词源的阐释作用也就绝对不容忽视。”“词的派生时期的文化历史,通过人的心理与思想溶注到词的词源意义里,使词源意义与文化历史产生了相互解释的可能性。”[2]
关于“文化”对名物命名的影响,结合《齐民要术》文本,我们阐述如下。
一、文化心理对名物命名的影响
稗,是粮食作物中的一种,一年生草本,叶似稻,杂生于稻田中。《齐民要术·养鸡第五十九》:“常多收秕、稗、胡豆之类以养之;亦作小槽以贮水。”在《齐民要术》“养鸡”这一篇中,我们可知,稗不是人们生活中的主粮,而是饲养家畜的一种杂粮、次粮,因此,“稗”在粮食作物中处于次要地位。关于“稗”的得名之由,谭宏姣在博士论文《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一文中已作过阐释,她指出:稗有次要、分支之义。此说是。
稗是从卑得声之字。《说文》:“卑,贱也。”卑主要指代身份、地位低下,从而可引申出“次要、非正式”之义。稗:《说文》:“禾别也,从禾卑声。”段注:“谓禾类而别于禾也,……。左传云:用秕稗也……如淳曰:细米为稗,故小说谓之稗官。小贩谓之稗贩。”《本草纲目》:“时珍曰:‘稗乃禾之卑贱者也,故字从卑。’”
对此,我们又可联系一些“从卑得声”的字。如“裨”,有“次要”[3]之义,是指一种次要的衣服。“婢”,《说文》:“婢,女之卑者也。”《广韵·纸韵》:“婢,女之下也。”[4]从以上解释中,我们可知,婢的地位卑贱,即婢为地位低下的女子。
稗、裨和婢皆是以卑得声,在古音上, 稗和婢为并纽支部,裨为帮纽支部,并帮旁纽,支部叠韵,因此,它们为一组同源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知,“稗”的命名理据主要来源于古人的尊卑思想,即“卑贱”之说,这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对名物词命名的影响。
下面,我们看一下“穄”这种农作物。
《齐民要术》中的穄,指“糜子”,是黍的变种。在远古时代“穄”是主要用来祭祀的。古代的粮食作物很多,为什么 “穄”作为祭祀用的主要粮食作物呢?对此,我们可以从《齐民要术》中找到答案。《齐民要术·黍穄第四》:“穄,践讫即蒸而裛之。不蒸者难舂,米碎,至春又土臭;蒸则易舂,米坚,香气经夏不歇也。”从引文中可知,“穄”蒸后再舂,“经夏不歇”,即在夏天不易于变质,“穄”的这种优点,也就是“穄”被用来祭祀的主要原因。
《说文》:“穄,糜也。从禾,祭声。”段注:“《九穀考》曰:簠簋实糜为之。以供祭祀,故又异其名曰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祭礼很隆重的大国,在远古时代,“穄”就被用以祭祠穀神,乞求丰收,故“穄”得名于“祭”。因此, “穄”的得名与民族的祭祀文化有关。
二、对具象的认识在名物命名上的影响
“葱”在《齐民要术》中除了用作香辛料蔬菜外,还可兼作药用。但关于“葱”的得名之由,现在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中空而通”说,另一种观点是它的颜色“青白色说”。
对于上述两种观点,我比较赞同第一种观点“中空而通”说,对此,我们可以从谭宏姣博士论文《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中的植物“命名取象选择规律”一节中得到说服力,她共考察了1314个植物词,将各类取象名素[5]的数量及所占比例进行比较,她得出了植物命名取象的规律性,我们简述如下:视觉中感知优先,其中形体、纹色、性态都是来自于视觉领域,形体比例占38·7%,纹色占16·2%。谭宏姣总结的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在视觉领域中,植物命名体现着“形体优先,纹色次之”这一特点。而我们要考察的“葱”这一农作物名物词,它的“中空而通”属于形体方面,而“青白色”属于纹色方面。所以,我认为古人命名时,应该以“形体优先”这种潜性意识来给“葱”命名。因此“葱”的得名应该源于其“中空而通”。
我们也可以联系几个“从囱得声”的字进行考证。如“熜”, 熜是一种麻秆,麻杆的主要特点是中空而通。“窗”,是房屋的通风口,也有“中空而通”的特点。
“葱从囱,外直中空,有囱通之象”,因此,人们对葱命名时,受到了“烟囱”这种具象的影响,从而使这种影响在相关名物上得到了反映。下面,我们再看“菅”这个农作物。
菅:《齐民要术·作 、奥、糟、苞第八十一》:“苞肉法:十二月中杀猪,经宿,汁尽浥浥时,割作捧灸形,茅、菅中苞之。无菅、茅,稻秆亦得。”缪启愉校释曰:“菅,禾本科的菅草,多年生草本。叶片线形,可作包裹物品用。”通过上文的“菅、茅,稻秆”的并举,我们可推断“菅”这种草本植物,是可以用来包裹物品。按,菅从官得声之字,可用于包裹物品,故有“中空”义,因此,它与“官、管、馆、棺”可系联为同源词,具体阐述如下:
官: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校官者,学舍也。”《字汇》:“官,官舍曰官。”[6]按,官舍有屋室之义,故可引申为“中空”义。管,原指一种古乐器,现已经失传。后指管状物的统称。馆:指接待宾客的房屋。《说文》:“馆,客舍也。”按,“馆为容纳人的房屋”,故其也可引申为“中空”义。棺:棺材,装殓死人的器具。按,棺为装殓死人之具,故可引申为“中空”义。
菅与“官、管、馆、棺、”都有“中空”义,且古音同,都在见纽元部,因此,它们为一组同源词。故,菅的词源义为“中空”,它的命名源于其“可用于包裹物品”。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知, 菅的命名应该源于人们对“官舍”这种具象的认识,从而使这种认识在相关名物上得到了反映。
三、对属性的认识在名物命名上的影响
菘是一种蔬菜的名字,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栽培植物,通常称为白菜。《齐民要术·蔓菁第十八》:“种菘、芦菔法,与芜菁同。菘菜似芜菁,无毛而大。”《南齐书·周颙传》:“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韮,秋末晚菘。’”[7]《本草纲目》集解:“南方之菘畦内过冬,北方者多入窖内。”又“菘子如芸苔子而色灰黑,八月以后种之。”从以上文献的叙述中,我们可知菘具有耐寒冷的特性。《埤雅》:“菘性陵冬不雕,四时长(常)见,有松之操,故其字为会意”。[8]可知,松、菘都具有耐寒的特性。
由于菘的属性与松是一致的,都具有“耐寒”这一特点,从而使人们第一次接触到菘这种农作物时,并为菘命名时,就会联想到“松之操”。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韭”这种农作物。
韭,即今韭菜,是多年生的宿根草本植物,丛生,叶细长而扁,夏秋间开小白花。《齐民要术·种韭第二十二》:“若旱种者,但无畦与水耳,杷、粪悉同。一种永生。谚曰:‘韭者懒人菜。’以其不须岁种也。”《声类》曰:“韭,久长也,一种永生。”《说文》:“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嘉祐图经按许慎说文解字云: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故圃人种时,一岁而三、四割之,其根不伤,至冬壅培之,先春而复生,信乎一种而久者也”。[9]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知,韭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植物,它的“不须岁种、一种永生”这一特性,正是劳动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现在“韭”这种植物仍在大量种植,我的家乡黑龙江也在大量种植这种植物,黑龙江气候比较特殊,十月中下旬就开始入冬了,那么“韭”这种植物也就进入冬眠状态了,但是在明年四、五月份的时候,随着天气的转暖,原来的宿根又开始长出嫩叶了,并且像初种的“韭”一样茂盛。这更进一步论证了韭的“不须岁种,一种永生”这一特点。
因此,“韭”的命名源于它的“一种永生”这一属性。当人们对“韭”命名时,“韭”的属性对人类思维的影响超越了“韭”的其他特点。
注释:
[1][德]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页50,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王宁《训诂学原理》页154,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
[3]刘兴均《〈周礼〉名物词研究》页356 ,巴蜀书社,2001年版。
[4]余永《新校互註宋本广韵》页245,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5]谭宏姣指出:“名素”,专指名物命名的取象单位,表述得更确切一点儿就是“取象名素”。
[6]《字汇·字汇补》页114,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7]萧子(梁)《南齐书·周颙传》(第三册)页732,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版。
[8]陆佃《埤雅》页319,载《从书集成新编》(38),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9]桂馥(清)撰《说文解字义证》页626。
宿爱云,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中文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