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情境美育

作者:叶小娟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美育的重任。环保教育、自然美育是语文作品教育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为了能使学生不知不觉的从小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我采用了电脑平台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情境美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习教材,创设课文的情境美
  
  抓好备课环节,破译教材中美的内涵,并给自我感受的愉悦转化成具体形象的教育。比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作者以罗布泊曾经的美丽为例,用深入浅出的方式,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罗布泊的历史和与生态息息相关的进化渊源,让我们认识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
  根据课文的特点,我制作了相应的幻灯片。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明如镜”的湖光山色美景画面(在课文的导读中有这样的描述);第二类为近年来在新闻和社会热点中人们所熟悉的被人为破坏的环境状况:比如2000年以来北京地区四、五月份沙尘暴的新闻图片;两类幻灯片的顺序也是设计好的,必须形成一个有震撼力的对比效果,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增强学生强烈的环保责任感和荣誉感。幻灯片制作及良好的展示效果为本课实施情境美育而服务,在令人沉思的心境中自然接受课文传授的知识。
  
  二、在动态中形成美的组合形式,创造教学过程的形式美
  
  “美育是通过对美的感受,引起感情的激荡,造成感情的共鸣,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和谐的教学过程结构,就是动态中形成的美的组合。
  
  1、创设愉悦的审美氛围
  课前布置,设计全班只有两位学生能够拿出自己的语文课本,两位同学的朗读是全班最好的。以此形成一个小小的神秘感(也是美感之一)。教师用谈话式引入课堂,话题切入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用投影机向学生展示第一类画面。让学生讨论:人类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错在哪了?同时,两位朗读的同学以“话外音”的形式做旁白,使同学们在释疑的同时有心灵的满足。此时此刻,我顺水推舟阐述了“人与自然”、“生存与毁灭的抉择”的话题。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灵活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审美器官实施美育
  在明确“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回顾朱自清先生的《春》的美丽描绘。并播放配音朗读的部分自然段的录音。把学生的心情引入“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美景之中。扣题的画面、美好的回忆、精彩的朗读的切入与强烈的对比,不仅能唤起学生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深层思考,而且激起了学生的自然珍贵感。教师在驾驭教材的基础上,引入98洪水泛滥成灾的事实和画面;介入电视中的公益广告,如:“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等警示;认识那些写在广告牌上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多留一份耕地给后代”的广告内涵……课室里,画面与朗读相结合、讨论与思考相结合,使学生身在课堂,心在纯净的自然与自然的呼唤之中,在掌握课文传授知识的同时,接受情境美的熏陶。
  
  三、重视课堂教学的反馈,达到情境美育的延伸
  
  一堂语文课就应该是一部“优美的作品”,让学生在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护环境的高尚情操。我课后要求学生用更新更高的眼光去看我们这个纷繁的世界,在习作中注意有关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知识。后来在批阅学生的习作中,发现有不少同学都涉及环境与生态的问题,而且描述都极其严肃。有的同学用假日自发植树的;有的因母亲买了青蛙而深深思索的;有偷偷将别人笼中的鸟放飞的;有的同学深入社会,调查河道的治理,还写成了小论文。
  叶小娟,广东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大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