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作者:陈 鹏




  由于考试中文言文题型的单调,文言文教学在师生眼中也成为让人生厌的鸡胁——“学之无味,弃之不能”。于是,读一遍,译一遍,背一遍就成了老师固定的教学“流水线”;于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传世佳作就被“肢解”为枯躁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整个文言教学沦为一潭死水。
  文言文真的就只是一块鸡胁吗?中国文化悠久,能历经数千年时光的淘汰留传下来,又入选课本的,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
  它风格各异,既有庄子汪洋恣意的大气,又有孟子一泻千里的雄辩;既有韩非子滴水不漏的严密推理,又有战国谋士们纵横捭阖的才情;它知识丰富,变幻多端的句式、千金难易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笔法,是师生挖掘不尽的宝库;它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气度,是春风细雨,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学生的心灵,教会他们做人。
  作为一名老师,怎样才能将文言这块“鸡胁”变成学生爱喝的鸡汤呢?不妨作作以下尝试:
  
  一、转变角色,下放权力
  
  文言文远离我们生活,自然晦涩难懂。让学生读懂就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翻译”当然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怎样“翻译”呢?千万不要满堂灌,逐字逐句分析,把学生变成抄抄先生。而应该走下讲坛,把权力下放给学生,变主讲者为组织者。整个教学环节,老师除了提供一些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辅助资料,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翻译之法(如怎样根据上下文补充省略成分,怎样处理上下文的连贯衔接,怎样将难于直译的句子巧妙意译)之外,剩下的就放手让学生分组合作、借助《古汉语常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己笔译。等学生笔译完成后,再出示译文范文,让学生在对照修改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二、花样朗读,有声有色
  
  文言大师们都十分注重炼词造句。文言文不仅句式灵活多变,语言更是琅琅上目,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一篇文言文都是一曲动听的歌。在文言课堂的教学中,又怎能离开宛如天籁的琅琅读书声呢?
  只是朗读应该形式多样,自读、齐读、轮读、诵读、唱读、打着节拍读、摇头晃脑读、配乐读、配画读、配点评读……千变万化,每一次朗读都给学生一次新的体会。
  朗读应该饱含情感。要读出“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惊喜:“绿肥红瘦”的无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豁达……
  朗读应该读出意境。总之,好的朗读教学,就像酒曲子,能把枯燥乏味的文言课堂酿成一坛醉人心脾的美酒。
  
  三、下水背诵,摸索规律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试想想,假如学生心中装满了文词兼美的文言文,学生的作文该是多么的文采斐然?背诵,当然是文言课堂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只是,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去背诵呢?老师不妨自己首先作个榜样。新课尹始,我常常抛却课本,神采飞扬,琅琅背诵全文;上课途中,精心准备,名篇佳句,脱口而出总是激起学生一片惊叹。有了老师榜样的激励再辅之有效的背诵方法,哪里还愁学生不肯背诵?
  让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在文言教学中多动动脑子,让民族文化的精粹在我们手中代代传承!
  陈鹏,武汉市第七十九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