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试探口语表达与交际
作者:余荣宝 魏 红
一、说话与性格
说话可以使别人了解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对于同样的事物,两种不同个性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些都可以从谈话中显露出来。有一则笑话:
有一个人喜欢钓鱼,钓鱼的人多半乐观,这个人更乐观,一次,邻居问他:“昨天星期六,你钓鱼的成果如何?”他说:“比上礼拜好,上个礼拜,我花了四个小时,结果,一条金鱼也没钓到,昨天,我只花了三个小时,就和上个礼拜的成果一样。”
这是乐观人的表达方式,倘若换成悲观的人,他可能说:“别提了!上个礼拜花了四个小时都没钓到,昨天花了三个小时还是没钓到。”
所以,同样一件事情,悲观和乐观的看法就不同,虽然没钓到鱼,但昨天只花了三个小时就达到上个礼拜的成果,“成果”当然“比较好”,这就是幽默,是乐观人说话与表达的方式。
二、说话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一词是从英文Interpersonal communition 或Intersonal relationship 翻译过来。中国一句古话: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就是说话与人际关系的生动写照。说话是创造良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条件。热情、善良、真诚、体贴的话语可以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则使交往陷入困境。一般来说,口语交际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交往才能达到目的。
三、口语交际的一般原则
1、言语礼节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言语礼节,支撑这种言语礼节的基础是这种民族多年积淀的民族文化心理,这是约定俗成的,需要全民族人共同遵守的。
比如同样是问年龄,对老年人应该说“您老高寿?”而对小孩则可以直接问“你几岁了?”
祝福生日时,对小孩说“长命百岁!”对同辈说“生日快乐!”对老年人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说到最简单的打招呼,中国人和西方人是不同的。
中国人见面会说“吃饭啦”“去商店啦”“洗衣服呢”“买菜啦”。而在西方,见面问“吃了吗”会被误认为是想请别人吃饭。
“干吗去呀?”英俄国家的人都会理解成探听别人私事的问句。
英俄国家的人见面说:“Hi.”“Hello.”“Good morning.”等,问候语内容简单,不包含具体信息,重在对人礼貌,而不重情感的表达。
2、口彩、禁忌
正是有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支撑,在言语交际中,才会有一些表达特定意义的表达形式,正确应用,会成为口彩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应用不正确,会成为语言禁忌而妨碍人际关系。例如:新年时,主人家在门上特意将“福”字倒贴,客人来时说:“福倒(到)了。”主人听到会很高兴,他们相信有了这样的口彩,幸福吉祥就会来临。同样地,主人端上来的全鱼,一般客人不要动筷,还要说“年年有余”,讨个口彩,预示年年有富余,一年更比一年好。
3、以诚待人
现在人们常说“以诚为本”,“诚以待人”,“诚信原则”。要通过语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是一个诚恳的人,诚信的人,一个真实的人,有了这个基础,才会以诚恳的言语打动人,信服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任外经贸部部长的国务院副主理吴仪以坦率的辩才征服了洋记者。一次,一名外国记者向吴仪提出一个对于中国领导人来说往往是禁区的私人问题,“请问吴仪部长,为何至今还是独身一人?”对此,吴仪既不回避,也不闪烁其辞。她说:“我不信奉独身主义,之所以单身,和年轻时的片面性有关。一是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心里有个标准男子汉的形象,而这种人现实生活中没有;二是总觉得要先立业后成家,而这个业又老觉得没有立起来。然后就是在山沟里一呆20年,接触范围有限,等到走出山沟,年龄也大了,工作又忙,就算了吧。”这一坦率的回答让众人吃惊,也使众人感动。
当然,我们说话出自真诚,说实话,但实话也应讲究方式,要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最高标准,要使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例如,有一家小孩满月的时候,前来祝贺的亲友都赞美小孩长得有多可爱,天庭多饱满,将来一定大富大贵。正当大家争相说吉利话时,一个人说实话了:“这个孩子是不错了!不过最后还是会死掉的!”这句话最实在,可这句话最难听,所以,说实话应掌握适度。
4、语境原则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地点、环境特点,也包括接受人的身份、地位、阅历、接受能力等。
a.外在语境
外在环境往往决定说话的方式,场合决定说话的内容。人们常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从言语交际的角度看,说话也要看场合,人际交往、公关往来,总是要在一定的场合进行的,与场合相适应是起码的要求。一个人在公司是经理,在公园是游客,在家里就是丈夫、父亲,场合改变了人们的“角色心理”,改变人们的交谈方式。
看一个例子:
一名患者病情不重,只是医生在给他看完病后,随意说一句:“想吃点啥就吃点啥吧!”这位患者反复揣摩这句话,总以为自己得了绝症,神情忧郁,最后真得了重病。
一句话竟产生这么严重的后果,还在于这名医生不看场合,在特定语境的作用下,医生的这句看似普通的语言背后,被病人理解为“身患绝症,病情严重”的含义,这名医生的失言在于言语不适合时间和场合,不适合交际对象的心理状态。
b.交际对象
言语交际时,不仅要切合时间、地点,还要看交际对象,符合交际对象的身份、地位、阅历、水平、心理状态,即所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看一例:《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我军干部在组织国民党战俘进行政治学习时,对战俘们说:“你们要放下包袱,……”这时一个国民党战俘诚惶诚恐地说:“请贵军体察,我是在战场火线上被俘的,除了一件大衣,别无行李,实在没有包袱可放呵!”
学过毛泽东的《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的人都知道这里的“包袱”是指思想包袱、思想负担,这个意义当时是刚刚在解放区流行的新义,对一个长期封闭在国民党营垒的人怎么会懂得?这名干部不了解交际对象的知识背景、理解能力,说“放下包袱”当然会引起对方误解。
四、如何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提高自身修养学识,厚积才能薄发
世上没有无源之水,也没有无本之木,口语表达能力建立在厚实的知识水平和丰富的阅历之上。我们平时要广泛阅读,注意积累,不断提高修养学识。
2、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幽默感
前面已经说过,语言可以反映人对事物的态度、看法、人生观,乐观的人不仅能保持愉快的心情,也能给他人带来快乐,而具有幽默感往往是乐观的外在表现,而幽默在很多时候可以摆脱尴尬,使自己化险为夷。
被誉为“红色资本家”的王光英,文革后复出,赴香港创办光大实业公司,谁知一下飞机,一个女记者问他带了多少钱?说了会泄密,被人钻空子。他急中生智地说:“对女士不能问岁数,对男士不能问钱数,小姐,你说对吗?”
3、充分利用“求同”效应,把握交谈内容
“求同”是针对交际对象的心理而言,在我们说话时,话题、方法要与对方的心理相适应,做到有的放矢,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如:1958年,主持上海《新民晚报》的赵超构犯了错误,毛泽东召见,说“宋高宗的哥哥来了”。毛将宋代皇帝赵构与赵超构联系,说笑话,缩短领袖与群众的关系。
下面举一个不考虑求同心理,而导致言语交际失败的例子:
刘心武小说《钟鼓楼》中有一个人物詹丽颖,她心地善良,待人热情,常给人帮忙打抱不平,可邻居和同事都讨厌她,不愿和她来往,这是怎么回事?
一位女同志刚刚死了丈夫,正处在悲痛之中,她出于一片好心,热情拉人家去看电影,她不仅说这个电影是外国喜剧片,特别逗乐,而且还嘻嘻哈哈的说人家:“装什么假正经哟!谁不想开开心,乐一乐?”她的言语伤害了对方,破坏了对方的心理平衡,这样的话不仅不会让对方心情好转,反而雪上加霜。
生活丰富多彩,我们每天面对的交际对象形形色色,交际场合也是复杂多样的,口语交际不能一成不变,绝不能墨守成规,死抠原则。本文只是对言语交际的一般规律做了总结,希望能给人以启示。我们每一个人在与人交往交谈时,都应说好每一句话,说得好,我们的言语就像和煦的阳光让人温暖,而说得不好,我们的言语会像寒冬的冰刀让人心灵受到伤害。
余荣宝,男,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魏红,女,湖北襄樊电视台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