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诗歌探究性学习初探

作者:李 卫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行诗歌的探究性学习。
  
  一、从意象剖析入手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对诗歌中意象作深入的探究,对进一步理解诗的主旨大有裨益。比如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初看近似儿童诗,但对意象进行深入探究,则可品出蕴涵的哲理。在教这首诗时,我抓住了“草莓”、“篱笆”、“上帝”这中心意象,告诉学生意象有多元性,一个意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常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理解。学生经过认真深入地讨论认为,仅草莓这个意象就可以有如下理解:
  ⒈它是人性、自由、爱情、幸福、新生活方式等人们所渴望得到的生活的向往。⒉它是艺术、思想、价值观念等人类精神生活的内涵。⒊它是人们所喜爱的事物、所追求的目标、所盼望的美好憧憬等。⒋它是能触发诗人回味童年感觉的具体事物。
  当然,对这三个意象还可以作其他的理解。
  面对那一颗色泽鲜艳、圆润可爱的草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尽在其中。那“草莓”已绝不是植物学意义上的那么简单了。“草莓”令人垂涎,但它却在“篱笆”那边,想得到它就得付出代价,可是谁又不想得到呢?这其中的思想斗争,正是人类灵魂的展现,复杂的感情、深刻的思想都蕴涵在这三个意想之中。
  
  二、从空白填补入手
  
  空白是指文本中未实写出来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是文本已实写出来的那部分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这种“空白”存在于文学文本的各层结构中,最明显的存在于情节结构层面上。“空白”是吸引与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诗歌往往“创造出一种文字上的朦朦胧胧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与回味的空间”(鲁枢元语)。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填补“空白”,从而领悟作者含而不露的深意。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藏问于答,这“藏”的部分即是“空白”。为了深入探究这首诗的妙处,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原诗的暗示性语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空白”填补出来。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学生们将这首扩写为——松下问童子:“令师去何处?”童子敛衽答:“师尊采药去。”“采药在哪里?”“只在此山中。”“山前抑山后?”“云深不知处。”通过补述性的创造想象,这首诗的内容“完整”了。然后再让学生与原诗比较,体会诗人采用以答句藏问句手法之高明,领会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之妙处。
  
  三、从诗眼分析入手
  
  诗眼是诗中最能开拓题目意趣、表现力最强的关键处,是足以使全诗生辉、通体生动的焦点。诗眼的锤炼与安设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如能从诗眼如手,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可获得理解诗歌情感与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诗中的“敲”字即为诗眼。但贾岛“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可见到底是“推”好还是“敲”好,是值得探究的。我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们各抒己见,认为“敲”字好的多以《推敲》一文为依据,说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这时,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韩愈问:“你为何冲撞我的仪仗队?”贾岛回答道:“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韩愈,并说犹豫不决,不知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有极强的诗歌鉴赏力,他认为“敲”字佳是有道理的: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老僧一阵轻轻的敲门声,就惊动了池边的宿鸟,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动中寓静,出人意料。而认为“推”字更妙的学生也有自己的理由:在朱光潜《咬文嚼字》中就认为“推”字比“敲”好。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自己掩上的,于是他推门而入。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他孤零零一个和尚。他有兴致出来赏月,兴尽而返,独来独往,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幅胸襟和气度,这正与标题中的“幽居”二字切合。
  当然,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有很多,我只是作了初步的尝试,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改变封闭的和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构建一种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亲历实践过程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的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把探究性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李卫,男,江苏连云港师专第二附属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