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浅谈阅读中速度能力的培养

作者:杨 柳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规定,每学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且具体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即一个小时的时间,要能够阅读近20000字的文字材料。这就需要速度,我们必须使学生掌握速度方法,具备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一、计时阅读法
  
  即学生开始阅读后,教师随时在黑板上记下开始阅读的时间,当学生读完后,举手示意。学生从黑板上显示的时间记录,记下自己所用的时间。而后,马上把课本合上,靠第一遍阅读的理解与记忆,回想文章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验速读效果。通过计时阅读,可以使学生思想高度集中,让阅读成为一种快速度、高效率的摄取、筛选与储存知识信息的过程。
  
  二、总体阅读法
  
  总体阅读是让学生把全文完整地、连贯地作快速阅读。它是各种快速阅读方法的基础。人的大脑有一种特性,在接收信息时具有选择性,在处理信息时能够遵守严格的程序。因此,在阅读训练中如能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固定程序,对提高阅读速度将起很大的作用。根据这一“定势”理论,教师可帮助学生制定阅读的固定程序:每读一篇课文应依次解决如下四个问题:1.题目:2.文章的大意;3.文章最能打动自己的部分;4.从文章中感受到什么。这四个问题只要在头脑中形成习惯,一看课文就自然循着这些问题去理解,久而久之形成阅读的固定思维程序,阅读速度自然就会快起来。如:速读《生命的林子》一文后出示的问题:1.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2.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是谁?3.课文的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4.课文说明了什么道理?对第三个问题,学生往往不能概括全面,这时可让学生在回答第一题后跳读,注意力放在需要读的部分,其余内容只做略读。这样,读书的效率就将大大提高。
  
  三、意群注视法
  
  传统的阅读法,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眼光要多次不必要地跳动和停顿。所谓“识别间距”,就是在每次眼停时所能抓住的材料。努力增大识别间距,即在阅读时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读,而是把句中相关的词联成一个较大的单位,一组一组地读,一边读,一边理解,这就是“意群注视法”。如:“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这些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把一句话分成6个意群来阅读,可减少眼停顿次数,提高阅读速度。训练时,要求学生自觉运用,并持之以恒。
  
  四、教给学生浏览、寻读法,进行筛选式阅读
  
  1.浏览法:即让学生看整张报纸或一篇文章,速读后出示几个问题,计算有效读速,告诉学生记住题目,掠视全文,粗略了解内容,凡引起注意的地方都浏览一下,寻找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的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2.寻读法:即阅读时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教师先提出阅读要求,规定阅读时间,出示思考的问题,让学生用意群注视速读。读后自查答案是否正确,再快速翻书自评。
  总之,速读有方法,熟练可生巧。坚持速读方法的指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杨柳,湖北房县城关四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