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李白《蜀道难》之美

作者:杨会清




  《蜀道难》本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李白《蜀道难》乃袭用乐府古题而作。从诗的内容看,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友人入蜀而作,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和爱国主义情怀。据《唐摭言》载,李白以所作示唐诗元老贺知章,知章读罢大为赞叹,对李白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并称之为“谪仙人”。
  《蜀道难》以优美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描写了蜀道奇丽的山川景色。虚实相衬的夸张手法,给人以意境美;不拘一格的长短句式给人以声韵美;大起大落的情感结构,给人以流动美;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震撼美;见仁见智的诗歌寓意,给人以经典美。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恣意、纵横捭阖,处处险中见奇,奇中寓险,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
  
  一、主题恢宏,包容广泛
  
  自中唐以来,对本诗寓意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严武镇蜀欲危害房硝、杜甫,李白因担心房、杜处境而作此诗;一说讽谏唐玄宗于天宝乱时幸蜀而作,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并收入唐殷埔于天宝十二年(753)所编《河岳英灵集》记,则此诗最迟写成于公元753年,而唐玄宗幸蜀事在公元756年,严武镇蜀却在公元761年。据此,就不能自圆其说了。
  对于以上的说法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言其险,更著其戒”。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事前后蜀地动乱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诗歌着力描绘秦蜀道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形势,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旅途踬碍的先后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但迄今无定论,足见此诗主题恢宏,包容性广,乃经典艺术之美。
  
  二、章法巧妙,气象宏大
  
  李白擅长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一咏三叹”的写法,是对《诗经》复沓形式的创造性继承。主旨句有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一叹蜀道之高险,先总叙蜀道的形象,并借助远古帝王开国的传说和五丁开山的神话,说明蜀道之高险非人力所能修建。再从鸟兽的感觉来画蜀道的高险,通过六龙回日、黄鹤难飞、猿猱愁度的层层映衬,用虚写映衬手法写出了蜀道的山高水险。然后以行人的感觉来具体描写蜀道的高险,着重从峰回路转和山势险峻来表现人行其上的高险情状和畏惧心理,抓住了行人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神情动作加以摹写。二叹蜀道之艰难。诗人首先以山川幽冷深寂的悲凉气氛来烘托蜀道的艰难,古木荒凉,鸟声凄切。这种感情色彩极浓的自然境界,渲染了旅愁。然后具体描写行人眼中的蜀道,先用夸张手法托出连峰接天的高险远景,然后由静到动,由枯松倒挂绝壁和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万
  壑雷鸣的动态和声响,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把蜀道之难的描写推向高潮。三叹蜀中战祸之烈。先写剑阁险要,蜀地险恶,规劝友人“不如早回家”。这样,使作品艺术地反映出唐代中期政局动荡的社会特点,一语双关,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诗歌自始至终保持着咏叹式的慷慨悲歌的基调。章法巧妙,令读者惊叹折服。
  读这首诗,那阔大的意境,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不管是“西出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的雄奇地貌,还是“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伟大神力,不管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雄奇美妙,还是“扪参历井仰协息,以手扶膺坐长叹”的奇特想象,不管是“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凄清,还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的险恶,无不信手拈来,其境界之阔大,险势之逼人,给读者以涤荡心灵的震憾美。
  
  三、立意新奇,感情浓烈
  
  李白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出己意,且富于比兴,曲折幽深。本诗对景物不是冷漠地观看,而是热情欣赏地叹,饱蘸主观感受,借以抒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泰行雪满山”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诗人取虚实幻化的抒情手法,创造出奇异险壮而又令人视为畏途的蜀道形象,来抒发豪壮而又悲愤的情感,表达自己对国事、民生和友人的深深关切。诗中蜀道上的飞流惊湍,奇峰险壑,都注入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呈现出飞动的精魂和瑰伟的英姿。诗中蜀道的形象,既非现实的蜀道,直如幻境般地在读者眼前闪现;又非虚构的蜀道,由秦入蜀的奇险山川,很像一组电视画面殿现读者眼前。幻耶?真耶?读者几乎无瑕多想,只能情不自禁地随着诗人感情的抑扬起伏,一再与诗人同声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句三次出现,作用不同:开始时空兀而突起,蓦然惊讶;中间焕气而振起,悲愤难禁,倍觉艰辛;最后照应全篇,收束全诗,显出无可奈何之意,留下无限惆怅。一唱三叹,给人荡气回肠的流动美。
  
  四、想象丰富,夸张奇特
  
  在采用虚实幻化的手法创造蜀道艺术形象和蜀道艰难的艺术意境时,诗人独有的丰富想象力和奇特的夸张手法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写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书栈道之险,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诗人“驰走风云,鞭鞑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博大浩渺的境界,给全诗涂上一层瑰异神奇的色彩。只有李白,唯有李白,才能凭借横空盖世的想象力,独一无二地采用这种夸张手法,来加强诗歌的主体表达。他虽一生未到剑阁,但由于长期山居生活的丰富体验,所以他笔下的蜀道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从而产生极强的魅力,正是这首诗的意境美之所在。
  
  五、韵律多变,句法自由
  
  唐以前的乐府《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诗的用韵突破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而采用多次换韵,破沉闷窒息之陈规,立灵活多变之风格,尤其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通之能事,如此频繁的换韵,而又舒卷自如,气盛言宜,在古诗中实乃罕见。从句法上看,五言、七言居多,但也有少到三字、四字一句,多到九字、十一字的,这些句式长短不一,参差错落,相互映衬,融散文句式、韵文句式于一体,随心挥洒,自成天籁。李白的自由句式丝毫未损七言歌行的诗意,反而崭露跌宕不拘的自然情趣,独显出它特有的声韵美。
  一首好诗,不仅可以让人把玩不厌,且能产生诵之未尽之情。《蜀道难》做到了。伟大诗人李白真让读者敬畏不已,顶礼膜拜而不可企及。学习本诗,要体会诗人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注意诗歌的节奏变化,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流动美、震憾美和经典美。
  杨会清,湖北仙桃市兴华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