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试探教师的“爱”与“艺术”

作者:唐雪华




  我是一名农村基层教育者,在过去几年里,我是育人者,同时也是害人者。新课改理念如春风般洗礼了大江南北,也“度”到我们这山沟沟。它让我彻底明白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切不可行,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走进课堂。但雁过留声不留痕,新课改在摇旗呐喊一阵之后,在我们这里静了下来,于是穿新鞋走旧路,一切照旧。于是有心者心痛着,无心者窃笑着,更多的人茫然着。
  这次新课程改革可以说是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甚至教育方向的全方面挑战,是以把学生和学生的需要作为课程基点的崭新思路展开的,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展开的,作为与之有着直接关系的处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必须重新整合一下自我的资源储备,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具备两样东西:一是“爱”;二是“艺术”。我觉得这是新课改中教师必备的。也许有些是老话,但我觉得有重提的必要。
  现在的学生已非同往日,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及网络的全球化使他们见多识广,他们对外面的精彩世界不但不再是“很无奈”,而是“很有能耐”;他们不再“唯师是从”;不再“尽信书”;也不再“满足于三尺讲台的布道”。他们更有主见,更有个性,也更具叛逆性。难怪很多老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管了。因此若想要让你的课堂吸引学生的眼球,想要把他们的心拴在象牙塔内,我们的教学必须投入更多的“爱”和更多的“艺术”,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案例一】:2007年4月20日某一中市级公开课周,我和几位同事抱着虔诚景仰之心前去取经。授课者是教导处某主任,课题是《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节课他从《红楼梦》的地位、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基本思想、人物的关系一直讲到林黛玉进贾府的具体路线。整个黑板是“整整齐齐排满字”!
  我们姑且不论作为一节市级公开课,作为一个地方的公摩课应该怎么样,单就这一节课来讲,教师确像伟大的“布道者”讲得可谓“详尽周全”,而学生就像规矩的“蒙恩者”鸦雀无声。我想如果请教以下这位老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他肯定也会非常“详尽周全”告诉你,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思考】之一:爱——教育的生命。教育的基础是爱的教育,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爱的艺术,爱构筑了教育活动的生命线。“没有爱的教育就是死亡的教育(吕型伟)。”
  首先,教师要真心、全心地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近几年由于受到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很多老师“在其位,不谋其政”敷衍了事。而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求让学生在民主、融洽的氛围中积极、主动、有趣地学习,自主合作地探究。而这一切并没有具体的模式可依,更多的是靠老师的个体智慧,靠每位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探究出具有人文性、人本性和地方性的可行性策略,这就更需要老师的爱岗敬业之心,一棵无“爱”之树能结出“爱”的果实吗?只有一颗真正热爱教育的心才能追求到教育的真谛!
  其次,爱屋及乌,只有真心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才能真心关爱自己的学生。而关爱学生的前提是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学生的心灵。这是关系教育成败的第一要环。心灵舒展的学生必然会欢乐而轻松地飞,心灵压抑的学生只能痛苦而缓慢地爬。查尔斯·汉迪曾说过,对教育而言,真正需要的不是国家制定的进程表,而是给每一个孩子私人的进程表。因为爱,我们才会去关心、了解、亲近每一个孩子;因为爱,我们才会尊重、信任每一个孩子。只有爱才能唤醒、点燃爱,因为只有老师的心是明亮的,才能给学生一片明亮的天空!
  除此之外,新课改的人文性、个性化的课堂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自主、合作,我们教师也应当自主研究、合作地探究,切不可“文人相轻”或“同行相轻”,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更何况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素养、个性特点都不一样,这样每个人在教学上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闪光点,故而应当“同行相师”、相互切磋,携手共进,这对新课改尤其重要。
  总之,“爱她,就给她最好的”,也只有爱“她”,才能给“她”最好!让“爱”作主吧!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教育就要有爱,有爱才有教育,爱就是教育的生命线,贯穿与融合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但仅有爱是不够的,“爱不只是一种感情,还是一种艺术(巴尔扎克)”。
  【案例二】:有为位老师向我诉苦,“我一心想把班级带好,但现实却无情地打击我:上课经常有人讲话,看课外书,逃课,甚至上课吵架、与课任老师顶嘴,故意破坏公共财务等,屡禁不止。”最后,他叹道:“为这个班我操碎了心,可最后不但吃力不讨好,还落了个坏名声。”
  【案例三】:一个早晨,七点钟,晨读。高一年级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惟有一个班级没有传来喊声,却十分安静。透过小窗看去,同学们都抬头看着黑板,语文老师快速地写着:同学们,当你们每天早晨披着朝阳走进明亮的教室,当你打开课本开始晨读,你是否意识到多少人在为你服务,这一刻对你多么宝贵和重要......渐渐地教室里只有粉笔摩擦黑板的声音和翻开书页的声音。
  【思考】之二:教育是一门艺术,“运用之巧,存乎一心”,教师不仅要有爱,更要学会“爱的艺术”。我们多数老师不是缺少爱,而是缺乏“爱的艺术”。可以看出案例三的老师是位很懂得教育艺术的老师,她的几句话很平常,但字里行间满是真诚的关爱、叮嘱,没有一贯的喊叫、斥责,她用自己充满艺术的爱唤醒学生内心的真、善、美,于是奇迹就产生了。扪心自问,我们有几位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认真思考、积极探求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渠道,去寻找最佳的方案呢?
  相反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骂你是为你好”、“忠言逆耳”、“我是刀子嘴豆腐心”,殊不知正是这刀片式的话语把孩子的心灵切成了“豆腐渣”。有时,语言的伤害比身体上的伤害更惨痛,更隐蔽,更具有破坏性。难道真的找不到更好的教育方式吗?豆腐心何必刀子嘴?忠言就要想法让它顺耳,这就需要“艺术”。触龙之所以能够说服赵太后,就在于说的“艺术”。作为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塑造学生的灵魂,我们当然不希望我们倾注了全部爱的作品是畸形的,我们希望他们光彩夺目。因此教师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和研究教育的艺术,即“爱的艺术”,以便艺术地教育每一位学生。陶行知教育学生王友的故事曾让我感慨万千,受益非浅。
  【案例四】:06年11月高一模块考试前夕。同学们听说这次考试倘若不及格就须补考,补考再不能通过就得重新选修,心里都很紧张。于是出现了这么一幕:那天我照例到班级去转一圈,刚进去却发现同学们在窃笑,我看了黑板才恍然大悟,只见上面写着“宁可没人格,不可不及格”,横批“团结互助”。我微笑着、不动声色地拿起粉笔添补两句“谁若没人格,注定不及格”,横批“独立自主”。同学们先是一愣,接着就响起一阵掌声,我报以会心一笑。我理解孩子们的心理,但我不能给他们爱的水份,于是巧借他们自己的宣言,申明我的原则,让他们“口服心明”。当然,这次考试他们仍然“守节”自爱。
  【案例五】:去年期末,天气较冷。班上一个叫余飞鹏的男生,家离学校不远,可他却经常迟到,而且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他这种拒不认错的态度和屡教不改的行为让我大为恼火,怎么办?一天我对全班同学说,“从明天起我决定不骑摩托车要与‘青春同行’,与余飞鹏同学比比看谁会迟到。从那天以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其他同学也没人迟到。那段时间,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似乎都有一股激情涌动着。如果那天我不采取那种做法,不知迟到的事何时才能杜绝呢。
  正所谓“没有不好的儿童,只有不好的教育方式”。今天我们更多老师所缺的也许既不是爱,也不是教育理念,而是教育的艺术——爱的艺术。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枝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育者就是那点燃火把的人,学生需要一枝火把点燃心灵的火花,老师也需要一枝火把点燃自己的智慧。肖川在《教育的力量》一文中写道:“良好的教育一定要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辨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也是教育要达到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使他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探究的主体,才能使他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
  让“爱”作主,让“艺术”携扶!为教育者只有带着“爱”和“艺术”上路,才能不断创生出生动华美的乐章,才能让教育这一块圣地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摇篮,也只有充满艺术的爱和教育才能“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民带来自信”。
  唐雪华,福建仙游度尾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