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以文学的方式上好语文课

作者:陈桂芝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学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对生活的艺术的真实反映。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两条大江,骤然相见,欢腾拥抱,激起云雾迷蒙,波涛沸荡,至此似乎稍为平定,水天极目之处,灰蒙蒙的远山展开一卷清淡的水墨画”;“长江两岸,层层叠叠,无穷无尽的都是雄伟的山峰,苍松翠竹绿茸茸的遮了一层绣幕。”“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其中瞿塘峡的雄奇壮丽、巫峡的幽深秀美、西陵峡的滩多水急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三峡成了最美丽的一道风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长江的波涛尽在胸中奔涌,三峡的美景似乎展现在眼前,热爱祖国的情感也就油然而生。
  《长江三峡》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篇什,固然能引起人们的美的愉悦,而那些描写丑的东西的作品,经过作家的审美评价,也同样能引起人们的美感。这是文学欣赏与日常生活的观赏的区别所在。生活中丑的事物常常不能引起人的喜爱和美感,而进入文学中的丑的事物却能让人产生愉悦感。这是因为,作家经过特殊的反映方式来处理生活中丑的事物。如曹禺先生的《雷雨》中的周朴园,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坏人的程度”的人。在私生活领域,他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在社会生活领域,他是一个狠毒、残忍、人格卑下,没有任何仁义和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在这样一个令人厌恶、令人恶心的人物身上,作者倾注了自己的审美情感,集中笔墨多角度淋漓尽致地展现周朴园那丑恶、肮脏的灵魂。透过这样的文学作品,同样能调动学生的生活情感,了解社会,理解生活。
  雨果讲,“就像一切神通广大,才智高超的人一样,莎士比亚把整个的自然都斟在自己的酒杯里。”自然是酒,而语言是酒杯。离开了语言,即使是莎士比亚这样才智非凡的人,他又能够做什么呢?语言不仅是诗人手上的酒杯,而且是诗人手中的利剑。诗人是创造奇迹的人,他在常人漠然的地方发现了诗,借助语言的手段对自然再创造——让他所发现的东西泛出奇采。一般人从而领悟到:生活中潜藏真善美,美是可以再现的。诗的语言是永恒的星光。诗人以有限的词语,传达出五彩斑谰、千变万化的、乃至至微至妙的自然的和精神的大千世界,这是诗的语言的贡献,为人类造就了一座精神的殿堂。让学生在这美妙的境界中徜徉,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啊!“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猿鸣、水声,以及轻舟急浪的气势,在想象中,学生已坐在了“轻舟”里,谛听着猿鸣,欣赏着两岸的美景,是何等的惬意;“荡胸生层云,阴阳割昏晓”(杜甫《望月》)在领略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同时,我们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立的形象。特别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更使人浮想联翩,仿佛跟随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的俯瞰群山的气概;雪花“飞扬,飞扬,飞扬”(徐志摩《雪花的快乐》)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这么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
  在诗化的语言里,学生们让想象尽情的飞翔,和诗人们一起欢笑、悲伤……
  在文学的海洋里让学生们尽情的遨游,不是字字句句的分析,而是整体的感悟,在阅读赏析的氛围中实践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
  陈桂芝,教师,现居山东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