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老子生命思想的现代意义
作者:刘 德
(一)致虚极,守静笃
人们想在复杂的社会中平安把握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就是你要将后天的各种成见欲望、动机等加以控制、消解,这些东西将我们原本清静的心扰乱起来。我们要不断修炼达到虚的极点。而守静笃则是指我们要分清“可欲”与“不可欲”,对于可欲,我们理所追求,对于不可欲的诱惑,我们不为之心动。只有我们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以便成全人生。
然而在事实面前,人的自然生命是非常脆弱的。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老子》七十六章,下同)柔弱是自然生命的基本特征,因而只有“柔弱处上”才能保持生命的活力,人们不要被外界的名利色货等各种欲望所戕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圣人为腹不为目。”(二十章)人们只能在“道法自然”中维系着生命,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要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也就拥有了社会生命。除了上述生命外,老子还追求超越生命,即追求道的境界,“道的境界就是人与宇宙本体的合一”。现实中那些为社会默默无闻的人们,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何尝不暗含对生命的超越?不以生死计,以求与天地同在,和日月同辉。这就像老子所言:“死而不亡者寿”。(三十章)
(二)知足不辱,知止不怠
珍爱生命理所当然。但当名与身,货与身,权与身发生矛盾时,人们往往逃避它们的对立,以求“鱼”和“熊掌”兼得,悲剧发生不可避免。老子告诫人们:“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后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怠,可以长久。”(四十四章),人们必须懂得这种知足,才能保持生命的和谐,才能守护着“道”,以实现由现实生命到超越生命的飞跃。现实中的贪官和奸商的下场让人揪心,老子会教导三句话。第一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七十三章)天道如大网,虽然很稀疏,但是没有漏失的,作恶多端的人是无法逃脱上天的惩罚。我们不能抱侥幸心理,做不符常道的事情。第二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第九章)古往今来,金玉满堂无人能守,我们就没有必要铤而走险。第三句:“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物质的大富往往导致心理的失衡,失衡的心态往往扭曲人的行动,最终与灾祸相联,为身外之物伤害生命得不偿失。最后老子总结为:“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
(三)含德厚者,比于赤子
老子对婴儿疼爱有加,“含德厚者,比于赤子。”(五十五章)老子“复归婴儿”的观念就是从“道”的本原出发,视婴儿赤子为最高的人格理想,这是因为“婴儿”是最合于道的人,他本身即是最完美的人。“弱者,道之用。”(四十章)至于柔弱的婴儿,至为强大,同时“婴儿不用智而合于自然之智。”(二十八章)所以说:“老子的‘复归婴儿’的观念是对生命本源的追溯,代表着强烈的返始归根意识。在当今文明社会,保留一颗童心更是实现完美人生的必要条件。无独有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孩子乃成人之父。”老子的“复归婴儿”观念在其深层文化意蕴上表现了对人类的关怀,即必须逐渐剥离不合乎“道”的知识和欲望,以实现向本体世界的回归,达到老子所提倡的“涤除玄鉴”的状态。
当下物质的大富不时扰乱着现代人的生活,破坏着人体的平衡,让疾病趁虚而入,这就是老子“益生曰祥”的道理,老子从哲学的高度引导现代人对生活采取合乎自然的方式去“重生”“贵生”,的确有先见之明。
刘德,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宋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