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用爱感化学生

作者:高灵芝 马 丽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学生有极大的可塑性,品德不良的学生并非不可救药,他们只是在青春旋律中奏错了音,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满怀信心去关心他们,用爱心去拨动他们的心弦,用智慧,去叩开品德不良学生的窗户,为他们错奏的青春旋律正音,帮助他们重新谱写一曲优美动听的青春之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些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他们犹如优美的青春旋律中响起了一串不和谐的音符,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影响坏,不但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而且还可能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教育转化这些品德不良学生不但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对学校其他学生的品德教育、习惯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找准了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转化工作就有了针对性。
  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们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转变过程可能有反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不仅要导之以行,更持之以恒,养其成性。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比较有效:环境调整法。环境的适当调整更换,有利于学生去掉旧习惯,巩固新习惯;活动矫正法。不良品德行为是在不健康的活动中形成的。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文艺型活动、体育型活动、劳动型活动、行为养成型活动可以消除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巩固新的行为;行为强化法。运用多种强化法,巩固新的道德行为。既要重视外部强化,又要重视内部强化,既要多用正强化对正确行为给予肯定奖赏,也要恰当运用负强化,对错误给予否定批评;既要及时强化,也可适当运用延缓性强化;榜样引导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性特强,榜样对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注意榜样人物对学生的亲切性、可学性与感染性,增强学生对榜样的理解、认同与效法;行为考验法。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可以激起学生的尊严感,从而坚定改正不良品德行为的意志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要一个有过偷盗行为的工学团学生带着枪,骑着马为工学团取钱,考验与锻炼他的意志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考验,但是要将坚强意志的考验与冒失蛮干区分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不应该是一个不动感情,只按着某些抽象公正的条条办事的审判官!”是啊,面对品德不良学生,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不失时机的关心他们,引导和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重新响起和谐动听的青春之歌。
  高灵芝,马丽,山东邹城市北宿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