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人文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落实
作者:赵 燕
怎样才能让语文教育找回失落已久的人文性,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意味,让语文基础教育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对提升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呢?那就要从小学语文教师做起,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做起。通过每一节语文课教学,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注重学生道德情操、人格精神的形成过程,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形成正确的认识。这就要求每一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都应具备语文课堂人文教育实践的意识和策略。
一、牢固树立教师的人文意识
儿童在课堂上接受正规人文教育的第一位老师便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懂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树立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意识,并具有一定的通过语言和文本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能力和方法。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人文知识、文化功底的基础上的。
大家一定都记得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改革实验,以学生为本,抓“新、趣、情、思”四个字,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并且十分讲究教文育人的整体性;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法”改革实验,注重教学的人道化,学生的独立人格受到尊重,注重教学的民主化,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改革实验,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强化个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落实人文教育的成功范例,这成功来自于前辈们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丰厚的人文素养,他们不仅注意用不断地学习来丰富和加强自己的人文素养,还始终将这种人文意识贯穿在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他们那种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尊重生命、尊重个性的人文精神、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
我们不能想象,如果教师的人文情怀干瘪,知识底蕴虚空,个性语言贫乏,怎么能让文本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在课堂上发挥作用,怎么能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又怎么能够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有关人文性的宏观目标呢?
具体地说,每一个称职的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做到:1、坚持读书学习,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运用自身人文素养的积累挖掘出教材中蕴涵的人文教育因素;2、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意识;3、探索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设法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与《新课程标准》配套的语文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北师大版,在注意教材的文学性、开放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的基础上,选文时都非常注重突出人文性,甚至有的版本干脆以人文性内容为专题分列教学单元。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篇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思想,段段文章都积淀着民族的睿智和精神,尤其是文学经典内容,集语言学、审美学和精神哲学为一体,是民族人文精神的神彩之所在,是人文素养长效的营养剂。因此讲课文,就是在讲中华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感情;学课文,就是在学中华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感情。
我们不能忘记于漪老师的一个课堂教学片段,她说:英语中“美”的意思用“Beautiful”一个单词来表达,而我们汉语表示“美”的词不仅有“美、佳、丽、美丽、漂亮、秀丽”等通用的词,还有专门形容人美的“姣、俏、帅、标致、婀娜、俊美、苗条、水灵、清秀、窈窕、国色天香、眉清目秀、沉鱼落雁”,专门形容花草景物美的“姹、妍、瑰丽、娇艳、明丽、明媚、绮丽、绚烂、姹紫嫣红、山清水秀”,我们祖国的语言是多么形象生动,多么丰富浩瀚。于漪老师的这番话,从一个词中引发出了许多的人文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对汉语的热爱之情,还能让学生在熟悉词语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让这浓郁的人文精神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发芽、成长,渗透在他们成长的全部过程当中。
做语文教师的,做小学语文教师的应要具备这种发现教材中人文内容,挖掘教材中“人文养育点”的能力,具备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传播人文精神的能力,并且能够将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文本内容巧妙结合,向学生传递多元的人文文化信息,培养学生自身的人文体验能力。
三、注重探究教法的人文特点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需求,把一个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个“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那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因而,所有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方案,都应围绕着这个目的来实施。
1、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人文氛围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保护学习者的自尊,尊重学习者的人格,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前提。然后以平等的身份展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自觉参与教学过程,逐渐养成学生独立阅读、敢于发表独到见解的习惯。这种对学生的尊重、人格的平等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人文熏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用“人文关怀”的话语充实课堂教学
有一位教师上《小鹰学飞》,是这样与学生交流的:学生自由练习读,师说: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可会读书啦,边读还边飞了起来。这句话使其他同学纷纷仿效,有声有色,学生十分投入,效果非常佳。师说:小鹰三次话,体现小鹰三种心情,非常难读难把握,但却有位同学把它读出来了,真不简单哪。师说:小鹰有资格可以说自己会飞了,全班同学就你一个人敢这样说,老师给你记下来,呆会儿我们再来讨论讨论好吗?一位读书有智残的学生自告奋勇地站起来把课文读了三次才勉强读对,师说:你真勇敢,真有毅力,老师和同学们为你鼓掌。
朴实的语言,却包含着艺术性,体现了师生交往过程中的人文性,这些话语有对学生的表扬,有对学生的鼓励,有维护学生自尊的,包含着对学生人格和思维的尊重,同时也完成了教师的教育职责,正是这样人文化的包容和点化,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富于个性的心理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不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所反映的知识进行同构,这种同构会反映出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理解,当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比如,文本中特别喜爱的部分与众不同;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与众不同;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明显不同;拓展想象时极富个性和特色;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这些个性化行为,恰恰表明语文学习是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一种行为,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就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分别做出恰当的反应,或鼓励、或赞同、或引导、或辨析,决不能简单地以“标准答案”之言予以否定,扼杀学生正在发展的思维苗头和具有个性的创造能力,而应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意义,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除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不断努力外,若能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增加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评价,相信人文教育就能够在语文课堂真正得到落实,人文教育的春天也一定会很快到来。
赵燕,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