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作者:严 明
一、在推敲中感悟语言美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重要工具”。贾岛曾经就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慨。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从语言入手,让学生体会作品中语言所蕴涵的美感。
1、紧扣关键词
关键字词是作品的精髓所在。它往往既生动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如崔颢《黄鹤楼》首联和颔联中的“空”字。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指的是空寂的黄鹤楼,写出了昔日之人乘鹤离去如今不在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仙人在此驾鹤而去的情景,不禁让人遐想不已,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慨;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空”,指的是天空中的白云,写出了“仙人”已去,黄鹤楼已空,惟有留下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能不触发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呢?抓住了这一个“空”字,实际上也就抓住了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主题。
2、欣赏优美的语句
华美的语句固然蕴涵着许多美的要素,而一些看似朴素的语句,也同样能震动人心,给人以无限沉思。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中,运用白描手法三次对托尔斯泰墓地进行了描写,突出其墓地的极朴素、极平凡,就是这普通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反复地体味这种平凡,才更能让人感到墓主人精神力量的伟大,寻找到使人们永远怀念他的真正原因。再如《六国论》、《阿房宫赋》的中心句所体现出来的作者拳拳爱国之心和睿智的先见之明,无不使人产生崇敬之意。
3、品析个性化的语言
人物的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析,可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如孙犁《荷花淀》中几个青年妇女们探望丈夫前的对话语言,有声有色: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要和他说说。”
“听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仔细品味这段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就好像看到四五个性格迥异的妇女聚集在一起交谈,她们或坦率,或含蓄,或羞涩,或奔放。不仅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人物的神态和声调。品味这样的个性化语言,确实是一种美的享受,愈咀嚼愈感到津津有味,余韵无穷。
二、在比较中体现形象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艺术形象进行感知,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对丑的憎恶。让学生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比较鉴别,感受优秀人物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宽阔的胸怀,并把他作为人生的楷模;同样从另类形象身上看到其人性的弱点,摒弃其自私的心灵,批判其丑恶的行径,如作品《辛德勒名单》,我们既要欣赏辛德勒的人性复苏之美,感受他从一个商人、纳粹分子到用自己的所有积蓄建造了一个“不事生产”的工厂,借此挽救了1000多名犹太人生命的伟大人格,同时也要鞭挞纳粹分子高斯凶残、冷酷、丑恶的卑劣灵魂,更要将辛德勒与高斯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明白人性战胜兽性并不是容易的,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让学生由作品走向自己的心灵,也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一次洗礼。
三、在想象中感受意境美
文学作品是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虚与实、情与景的对立统一,和谐综合。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类似情感经验,引导他们在作品具体的形象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中具体的形象给予丰富的补充,使作品在头脑中有声有色地活起来。如王维《山居秋暝》中间的两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学生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影像,但诗中独特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则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去细细体会,让学生仿佛看到诗人缓步徐行于山林月色之中,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直泻下来,石板上潺潺奔流着清澈、透亮的山泉,顺流而下的渔舟满载而归,河中的荷叶与荷花正在扭动着腰肢,耳边不时传来洗衣姑娘的欢声笑语。这宁静、纯朴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多么令人向往和追求。学生想象的翅膀一打开,就比较容易领悟到诗中深远的意境和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四、在朗读中体验情感美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篇》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丰富思想感情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朗读来探索作者的心灵轨迹,体会作品所蕴涵的美,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怎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体验呢?那就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首先要重视范读。重在情感,读出理趣。虽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但教师表达感情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处理,对学生的示范作用仍不可缺少。学生进行有效的模仿,能引起情感的共鸣。其次是强化自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学生的自读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反复训练,让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揣摩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读出作品的喜怒哀乐。通过学生自读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最后是指导诵读。根据作品的内容和教学要求,适当以诵读的形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内心情感的表达。
总之,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着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向学生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审美教育的有利资源,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以造就健全、完美的人格。
严明,江苏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洛社校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