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谋攻》教学案例

作者:陈 茵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了“美国新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携《孙子兵法》上任”的新闻。报道说:新国防部长深知谋略的重要性,因此在参议院通过其任职提名之后,立马让手下准备一本新的《孙子兵法》,打算放在五角大楼办公室的案头上“随时翻翻”。他的前任拉姆斯菲尔德并不了解中国,但他也知道《孙子兵法》,只是没有在伊拉克战争上很好运用。有军事观察家认为,盖茨上任携《孙子兵法》可能是想总结伊拉克战争的失败教训,从中寻求出路。可见《孙子兵法》的影响力。
  同学们,你们对孙子及著作《孙子兵法》有哪些了解啊?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大约和孔子同时。孔子被人们尊称为“文圣”,孙子也被人们尊称为“武圣”。孙子的祖先是陈国公子的后裔,姓陈,陈国内乱,逃到齐国,受齐桓公器重,改姓田,孙子的祖父田叔因立战功,被齐王赐姓孙,并封领地。齐国内乱,逃到吴,定居吴国20年,孙子受吴王阖闾的赏识,协助吴王治理军队,谋划进攻楚国,五战五胜,以3万人击败楚军20万,攻下楚都,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神话。孙子出生于军事世家,祖先大多是有名将领,本人也戎马生涯30年,是春秋末期的名将,因此他研究兵法,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当然更重要的是孙子在军事上的眼光智慧。今天我们借《谋攻》一文这个窗口了解一下《孙子兵法》这部奇书。
  谋攻:题目是什么意思?
  用谋略攻取敌人,讲的是进攻前的计谋问题。
  下面我们来熟悉课文,先解决文言文的字音、断句问题。教师示范朗读。
  全班齐读后回答问题:
  本文语言上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排比句
  请男同学读第一段,老师重点释义一些文言词汇,考虑:
  ①孙子在第一段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不战而屈人之兵。通过“全”“破”,“上”“次”,“攻城之灾”“伐谋之利”的对比提出这个观点的。
  ②本段中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还有哪些?
  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③为什么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善?
  因为战争中,作战拼杀不是目的,它是民族、阶级、国家、集团之间为了获得政治经济等利益采用的手段,而这种手段与其他手段相比,往往付出更大代价。人员的伤亡,物资的损耗,城池的残破、军队的疲惫,有时还有人民的反对及道义的谴责。长期征战结果更是如此。所以能用和平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是很理想的境界了。
  这种和平的手段在文章中指的就是什么?
  伐谋伐交。
  ④但双方力量可以抗衡时又该是什么谋攻原则呢?
  百战百胜,善也。通过伐兵,攻城。但“毁人之国非久”,持久作战损耗伤亡更大,不利于取胜。
  小结:所以文中“必以全争于天下”的“全”字包含两层意思:
  (1)是“不战屈人之兵”的全胜。
  (2)是“百战百胜”的破中求全,让损失伤亡降低到最低限度。
  历史上有人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唯心论的表现,但是确也有成功的战例,例如《烛之武退秦师》。
  如何做让损失伤亡最小呢?哪段谈了达到这个目的的具体方法?
  第二段,是达到全胜及破中求全境界的具体方法。女同学读第二段。
  怎么理解文意?
  让一同学快速翻译全段,老师强调几个重点词的意思“十、五、倍、敌、少、不若”“之”取独。
  ⑤谋攻除了注意兵力的安排配置,机动灵活作战外,孙子认为还要注意什么方面?请女同学读第三段。
  任用有才能的将帅,充分信任将帅,因为将帅一线作战了解实际情况。
  注意词语:辅:前为名词, 后为动词;君之不可以,取独;军之不可以,取独;縻mí束缚;同,干预;既…且,既…又;诸侯之难,诸侯乘隙进攻的灾难;乱军引胜,扰乱军心,导致敌军的胜利。
  第四段有小结此篇的意味,请全班齐读,同学们思考:
  ⑥用谋略攻取敌人以什么为基础?什么是目的,取胜有什么条件?
  知彼知己为基础,百战不殆是目的,取胜条件5条。
  探讨:
  ⑦孙子的“谋攻”和墨子的“非攻”矛盾吗?
  小结:战争作为政治斗争的产物,有时不可避免,所以孙子从很人性化的角度提出了全胜,破中求全的战争原则。这和我们曾经学过的墨子“非攻”的主张也不矛盾,墨子反对掠夺性的战争,也主张保家卫国和讨伐不义之君的正义战争,正义之战仍需要《孙子兵法》。
  全文小结:《孙子兵法》是我国乃至世界军事理论史上现存最早的,拥有完整战略思想体系的兵书专著,它的问世标志着独立的军事理论著作从此诞生,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陈茵,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