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通过名著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施德军




  最近一段时间,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那就是我从教十多年来,带过的学生一届又一届,为什么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却一届不如一届?按理说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学生的学习条件也相应的一年比一年改善了,而他们的语文水平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呢?带着这个困惑,我走访了我镇两所初中三个年级的600多名学生并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令我吃惊:真正养成读书习惯的初中生不到5%;有8%的学生居然不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更不谈其他现当代名著和外国名著;有72%的学生爱看一些如《老夫子》《乌龙院》的漫话书,名著一拿起来就烦;大多数学生获得名著的信息是通过电视、电脑等媒体,真正接触原著的很少……看到以上数据,我的困惑也就不难解开了。
  大家大都知道,书籍在人的一生中有多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那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中外名著,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么精辟的论述啊!“读名著就如同和许许多多的名人作家聊天。”虽然,我们很少有机会与这些名作家真正坐在一起,但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来了解他们的思想、境界、为人处事,从而用以指导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有人说:“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命运和前途”,我认为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我在《读者》上读过一篇《凭自己的高兴读书》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叫黄永玉的大学教授,他受教育的程度并不高,而后来居然成为一所知名大学的教授,靠的是什么?他说:“他靠的就是喜欢读书,特别喜欢读名著。”
  提到当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吧,一个高小毕业生,最后居然能成为著名的文学家,靠的是什么?答案是不言而喻了。犹太人世代传言:“书本是甜的”。对孩子们而言,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一桩快乐的事情,从而终生享受书籍带来的无穷乐趣,这也是社会、学校与家长所共同给予他们的最好的礼物。犹太人最终成了世人公认的世界上最聪明人种之一。可见,读书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
  语文素养的内涵是指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先凸现的是语文素养的培养问题,它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又如何去培养并全面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呢?
  第一阶段:要加强引导,诱发兴趣,营造浓郁的名著阅读氛围
  众所周知,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全面促进同学们听、说、读、写的能力的提高。
  没有不会读书的学生,只有不会引导的老师。是的,扪心自问,作为老师,我们习惯了凭说教告诉孩子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依靠师长的威严强迫他们去进行课外阅读,这种做法导致的后果就是有些学生开始也“听话”的去读几本课外书,但是坚持不久就松懈厌倦,提不起兴趣了。因此,我觉得,应该重视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倘若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然后慢慢地成为他们内在的需求,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方式,那样,哪一天不读书看报,他就会觉得寝食难安。所以,我们一定要适时施教,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即帮助其树立起阅读兴趣。
  老师以身示范,与生同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因此,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
  为了保证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我积极争取学生家长和学校图书馆的配合。成立“小小图书角”;利用图书馆,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家长创建家庭书屋。在具体实践中,我每周从语文课中拿出1-2节,作为名著阅读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写读书心得,交换读物。我还要求学生每天都要挤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阅读,我向他们推荐中外名著。同学们慢慢适应了每天坚持读名著的习惯,有些同学还说:“老师,我现在一天不读书,就好像缺少点什么了。”我听到这样的话,当然是由衷的高兴了,这说明我的第一步成功了。
  学生对名著产生了兴趣,这一点是好事,但下一步又如何让学生把这个兴趣长时间地保持下去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有些学生读情节比较惊险刺激的小说,很有兴趣,而对那些情节不怎么刺激的小说可能就没有兴趣了,那又怎么办?作为语文老师又如何去引导呢?针对这些问题,我就引导我的学生,让他们从感性读书的层面,逐步转化到理性读书层面上,让他们知道,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书中故事情节的刺激,应该把读书当成是对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礼、一次升华,从中感受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全方位美感,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以升华,这样,同学们的读书兴趣就能长久的保持下去,久而久之,同学们的读书习惯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
  第二阶段:重视实践,让同学们从名著阅读活动和生活实践活动中尝到甜头
  首先,我选择教育性、知识性强的读物,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接受教育,提高能力。初中语文课本中,节选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名作,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古典名著;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鲁迅、郭沫若等作家的现代优秀作品;还有《莫泊桑短篇小说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世界名著等等,这些课外读物,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节选课文内涵的理解,还可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教育和震撼,从而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于是,我结合学校实际,围绕课外名著阅读,展开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如: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还促进了课外阅读的开展;又如: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每两到三周举行一次,请学生观摩、评论,并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若干篇,还让荣誉获得者介绍经验,以便共同提高;再如: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让学生不断体会课外阅读带来的甘甜,让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转化为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好读的动力。
  其次,我还经常开展阅读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品文能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座美的宝藏,当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与读书交流使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对自己从课外阅读中收集到的精彩文章或片段进行赏析,从中汲取美的营养,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人类文化的美,使他们在美的感染中加深和扩大对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再次,现实生活是丰富多采的,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我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激励他们投身社会,参与现实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去观察体验,采访、参观、实践,去用心阅读自然、社会这本大书,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第三阶段:巩固成果,穷追不舍,不断深入,以书为友,与名著为伴
  进入第二个阶段后,同学们的读书兴趣更浓了,他们也从名著阅读中,亲身体验到了名著阅读带给他们的甜头和实惠。他们的思想认识、审美情趣也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写作文时再也不会无话可写了,阅读感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贫乏和单一了。最令他们高兴的是,他们的语文成绩也在一次比一次进步了……
  以上的可喜变化令我兴奋,但并非万事大吉,此时,老师应该趁热打铁,继续巩固成果,穷追不舍,不断深入,要让“活到老学到老”、“终身与书为伴,与名著为友”的思想,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此阶段我采取的策略是:以名人读书故事的感染和熏陶为主导,用我们周围的人和事,来进一步教育他们懂得终身读书、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觉到,一天不读书,生活就没有味道,一日不读书,就寝食难安。这就是人们曾经说的进入到上瘾入迷的境界,进而走向终生阅读之路。
  总之,通过阅读名著来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效果是明显的。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能够积极热情地投入其中,严格把关,培养和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施德军,广东东莞市竹溪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