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阅读教学中人格培育的缺失原因探究

作者:王胜柏 邵丽平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追求一种人格化境界。所谓阅读教学的人格化境界,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所追求并努力达到的培养学生最完美最理想人格的一种状态。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教育”(钱理群语),要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要培育学生高尚的内在精神,要教育学生去追求真善美。因此,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培养阅读技能的过程,还是学做人的过程,是学习如何塑造个性,培育人格,从而最终实现自己的全面、和谐的发展的过程。
  而以往的阅读,只是一味讲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阅读也往往以“割裂为美”,将多样化统一的文章内容拆散并抽象成许多简单的概念。这种阅读的僵化模式不仅破坏了文章血脉灌注的有机生命体,而且使阅读陷入肤浅化,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在的生命有机体营构的艺术真谛。这也就使得阅读教学中人格教育缺失的迹象,那么,这种迹象的生成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矫正此错误模式呢,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一下探讨。
  错误原因之一:教材的选文问题。对教材要求是“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文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这诚然是对的。新教材对原有教材作了大幅度的调整,但有些地方在我看来还是有待改进。比如有些文章的政治功利意识太强,《改造我们的学习》、《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上的讲话》等等;有些文章的思想教化意味太浓,很难让今天的学生产生“生命的共感”,比如传统名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虽然无论是结构章法还是情意内容都可以说臻于完美,但对今天的学生来讲,已经是麻木多于感动了。再有就是有些文章严重失真,明显假大空,却被作为典范。这样的作品,由于所反映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太远,或者存在着明显的假、大、空的毛病,不但未能深化政治思想品德的教育,反而使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更有人产生了逆反心理,不但达不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反而会伤害学生人格心理。
  还有一个教材使用的问题。就人格教育来说,我们重视不够,挖掘不深,传授不当,导致很多人格教育资源白白流失。古今文章各举一例。《论语》中《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孔子在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之前,对冉有说:“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很多教师只是翻译了事,如果我们能结合孔子的道德人格思想对这句话做深入剖析,揭示其在今天的重要意义,其人格教育的作用将大大增强。孔子重视“信”的品德,就是做人要诚实,要表里如一,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种美德在当今社会诚信严重缺失的现实中尤其可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被公认为“美文”,其章法美、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早为人所共知,但我们是否注意到,朱先生内化于整个“荷塘月色”中的人格美,不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感化的绝好素材吗?荷花,冰清玉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历来被作为高洁品行的象征,淡淡月色下的荷花,不正是朱先生人格的写照吗?
  错误原因之二:课堂教学的民主化程度不够。虽然很多老师明白要实现“育人”的教学目标,必须树立学生“自主”的观念,但是,“师道尊严”的观念的根深蒂固,使真正平等、民主、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难以确立,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还相当普遍。长此下去,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意志淡化,学习的惰性和依赖性逐渐增强,不利于人格的培养。
  课堂教学个性化不足。阅读教学中,大多是冷眼旁观式的拷贝作品,忽视学生体验领悟能力的差异性,不能给学生展示思维个性的空间,不讲过程和体验,只重结论。而结论强调一元论,而忽视多元论。重视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传授,忽视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忽视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使课堂呈现出以结论代体悟、以训练代阅读的僵化教学模式。这些做法,不可能使学生养成欣赏自我、反思自我、悦纳自我直至超越自我的意识,很难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品格和宽广恢宏的气度,也就难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错误原因之三:课堂教学评价中,有“求同求统”的倾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教师教学个性的压抑。同一年级教师,要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习题,统一讲评。“四统”思想使教师缺少有灵气的自由发挥,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使得教师的教学缺少创造性,逐渐地也养成一部分教师的惰性。在一次教学公开课上,笔者讲授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一文时,曾提示学生思考文中第十一、十二两个自然段是否与全文脱节的问题,结果学生见仁见智,发表了很好的见解,笔者对其中大部分合情合理的见解给予了鼓励和肯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在后来的讲评课中,就有不少人指出本文为名家所写,不能轻易的引导学生去怀疑,否则以后的名家作品如何教呢?有人说对这一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不可知论的泥潭,等等。我们评价一堂课,为什么很少或根本不关注教学过程的真实性程度、学生的体验深浅程度和学生个性的发挥程度?这种重“形”轻“神”教学评价方式必须得改!
  考试评价也关系人格培育的成败。考试成绩,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十分关注,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如果把取得考试成绩高分作为教学的目标去追求,作为教学效果的标准去评价,恐怕就会贻害不浅了。标准化测试题已经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自不待赘言,但有些人为它的存在所寻找的理由竟然是为了阅读的简省方便,岂不可笑!
  为解决这种缺失问题,就要适当的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教育的策略也就是指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选取的教育观念和采用的教育教学实施措施。
  首先,应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以往的教育把老师作为绝对权威,学生必须服从老师。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有害无利。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必须重建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平等交流,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观点,宽容学生的失误,让学生在一种和谐友好的氛围中自由地成长。同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拥有者,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甚至反驳老师的看法,对教师自身的错误要勇于承认并改正。这样的课堂,才能搭起师生之间理解的桥梁,才能真正展示学生充满热情的青春情怀,才能自由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
  其次,应弘扬学生学习的自主和创新意识。
  以往的教育主张教师中心论,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学的组织多采用“五步法”(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种完全由老师主宰了的课堂教学模式延续了几十年,严重背离了教育关注人的发展的新精神,要坚决摒弃。
  再次,应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教师一言堂已行不通了,“师问生答”也走到了尽头。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该讲授的就讲授,该点拨的就点拨,该让学生自学的就要大胆地放手。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采用辩论、演课本剧、朗诵大赛、背功大比拼等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
  最后,应充分发掘阅读材料中的人格教育因素。教材是我们进行人格教育的最佳资源,必须加以充分利用,让学生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生发情感,体悟哲理,进而发展成为稳定的人格。
  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也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课堂阅读教学理念中,应当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比如对待外国文学作品,不要动不动就只批判资产阶级的这种或那种腐朽思想,动不动就说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他们身上固然有许多应该批判的东西,但他们作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际遇是否更应唤起我们的同情?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深入思考,将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
  王胜柏,吉林长春市实验中学教师;邵丽平,吉林长春市第四十五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