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作家阅读心理探究

作者:李玉芝




  当今信息时代的读者面临着三个挑战:无限的阅读资料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人们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最新知识对人们理解能力的挑战。阅读已成为现代社会一般读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但在实践中,这种能力确乎有高下、优劣之分,其阅读效果当然各异。那么,在此对作家的阅读心理做一浅涉,有其探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作家阅读心理探究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读者、批评家、理论家目光所及多是作家的创作原则、方法、技巧和语言等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人们呕心沥血地去探究作家的社会历史背景,发掘有关作家的家世和传记资料,却完全忽略了作家本人的阅读心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写作程度有迹象可寻,而阅读程度比较难捉摸,有迹象可寻的被注意了,比较难捉摸的被忽视了。”[1]其实,对作家阅读心理的探究,可以帮助普通读者和写作者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从而更快捷、更有效地获取文学素养和写作技巧。因为大凡文章大家,都是读过许多书的。没有读书或读书很少,要写出漂亮的文章是不可能的。读书对于写作的影响,如同生活对于写作的影响一样。正因如此,探究作家的阅读心理就至关重要。
  
  二、作家阅读心理特有的复杂性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心理学、生理学已初步揭示了它的心理流程。即:首先是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然后经由神经把信息传至大脑,在大脑中产生极其复杂的神经活动,暂时神经联系活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感与意志等心理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气质、兴趣、能力和性格等个性因素亦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一般说来,作家的阅读心理流程更为复杂,他们对书籍的选择性、阅读的目的性,较之普通读者更明确一些,他们在阅读中欣赏、品评、继承和借鉴。如果说欣赏是“灵魂在杰作中冒险”[2],那么作家的阅读完全可以称之为“灵魂在书籍中探胜”。在信息接受中,作家感知的灵敏、记忆的深刻、思维的开放、想象的奇特、注意的集中、兴趣的浓酽以及情感的热烈尤具特色。
  
  三、迥异于常人的作家阅读目标
  
  作家的阅读不尚猎奇,不为消遣,而是目的很明确。通常有如下几种阅读目的:
  
  (一)单向借鉴。单向借鉴即选准一个目标,熟读细品,深吸内蕴,把握规律,然后刻意仿效,达于形似直至神似,并进而创新。这个目标可以是一个单篇,也可以是一个作家的几部或全部作品。美国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不仅有科学发明,有思想建树,而且颇富写作才华。少时他与人笔墨论辩时,父亲指出他在语句的雅驯以及条达情通等方面显得不足,因此他更加留心文章写法。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一部文字极佳的书,便购回反复阅读,并有意模拟之,然后与原文比较,找出仿作之谬误,加以改正。他发现自己词汇仍嫌不足,而作诗往往要求既富词汇,亦讲韵律,又穷变化。于是他又将文改写成诗,然后将诗又改写为文,反复练习。此举为他成为一名优秀的英文作家跨出了坚实而积极的一步。
  武侠小说作家古龙在创作时明显受到海明威小说的影响。海明威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纯粹用动作和形象表现情绪以及电报式对话、性格化的语言,构成了自己含蓄精练、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素有“电报风格”之称。在古龙的小说中,描述功夫的洗练,刻画人物心态的用语之简洁,对话语言之简短,创造了武侠小说中的“电报式文体”。古龙写景也用此类手法。他在《剑神一笑》中写黄石镇,只用了六个字:“高原,黄土,风沙。”在《七种武器》中,写段玉出场与背景只用了九个字:“春天,江南,段玉正少年。”据古龙自述,他酷爱海明威小说,他除了在语言上追求“电报式对话”外,还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意与海明威笔下的硬汉——猎手、斗牛士、渔夫靠拢。
  
  (二)求异诊疗。所谓求异诊疗的方法就是选择风格有异于己的名著反复品味,并以此校正自身写作上的弱点。作家俞天白进入创作之前或创作之中时,常翻检一部风格与自己迥异的名著深读,有意识地用他人作品之长以校正自身相应弱点。创作小说《愚人之门》时,因不满于自己心理分析过于冗赘、节奏太慢等写作习惯,便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等作品,使自己沉浸在他简洁、明快的文学节奏之中,借以摆脱自己以往描写中的沉滞感。这样边读边写,最易领悟。而且竖一高标在前,更能使自己相形见绌,对习惯性弱点的克服也就更积极了。
  
  (三)组合创造。组合创造是指一种多向借鉴的阅读目的。它不限于一家,不限于文学作品,而是广泛涉猎,有如蜜蜂采蜜,博采众家,酿出上等好蜜来。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早年曾极富战略性地从人类文化史大系统中,精心检索出百余种学科的书籍、四个学术前辈的著作、七个能照亮自己足迹的作家、三大值得为其倾心的天才的作品予以研读,其目的在于增长知识、提高思想、学习写作技能,成为第一流的作家。组合创造是一种科学的阅读管理方法,是一种优化选择。在21世纪这个信息爆炸社会变化纷纭的时代,作家们会更注重组合型阅读,以开阔自己的知识面和对生活的了解。
  
  四、作家阅读时由低级到高级的感知接受
  
  人们感知接受大千世界、书本信息,首先是通过感知这种心理活动传入大脑,从而引起一系列高级心理反映的。“对于文字符号的感知也是一样,我们不是一笔一划去感知的,而是整体地感知一个字的,当碰到熟悉的词汇时,是一组词、一组词地去感知的,甚至是一个分句、一个分句地去感知的。”[3]假如我们把感知接受分几个级次,而且以速度来划分的话,可以把由字及句的接受视为低级次的,分句至段的接受归为较高级次,整体概貌接受标举为高级次。作家的读书方法千姿百态,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三步阅读法。低级次阅读和我国传统的“三步法”读书法相类似,即由字词及句及篇,亦即每句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末了通结一章之意。古人有读书不放一个字,闭户忽惊两鬓秋的悲哀,也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4]的心得,更有宋朝宰相赵普一生只精一部《论语》,便以半部帮先主定天下,以半部佐后主致太平的事例。取乎此法虽历艰辛,但收奇效,这很能让历代学子折服与效尤。这种低速度、低级次的感知接受有时能收明理演义、一举两得之效,特别是对其一章、一节、一句反复吟诵,细心领味,潜移默化的结果,确也滋养了一些文人墨客。譬如,著名作家张爱玲对《红楼梦》的阅读就是如此。张爱玲初读《红楼梦》时8岁,死于75岁,在几十年的人生岁月中,每隔几年就重读一次,对《红楼梦》真到“熟读”的程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5]她少年时代就模仿《红楼梦》写过作品,以后她的作品如《金锁记》等,意境、手法、语言都得《红楼梦》之真传,《红楼梦》已经融入她的生命和生活之中。张爱玲形容自己对《红楼梦》是一种疯狂的情形,在《红楼梦魇》自序里自称“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5]。正是这种对《红楼梦》的痴迷,使张爱玲的文笔有着冷艳的细腻。
  但把这种方法放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检验,便觉得它不怎么科学了。这种读法属点式读法,速度慢,数量少,尤其不能适应知识量呈几何级数猛增、各学科相互渗透、文学写作中知识蕴含越来越深厚的现状和趋势。
  
  (二)五步阅读法。当代作家中现在流行着另一种读书法——五步法: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和复习。这种读书法对于在信息时代中踏浪而歌的作家而言,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它首先是对书本的整体把握,由知觉接受发端,进行总体扫描,尔后予以重点感知接受。整体性的知觉要求我们在感知对象时,努力反映它的全貌,而不是把它肢解得很零乱。知觉的整体把握优点是明显的,它既能使我们读得又快又多,又能直薄实质。读专业基础书籍可按五步走,一般书籍只要一二步就差不多了。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采用的也是这种读书方法,这让他获得了广博的知识面,涉及诗歌、剧本、音乐、绘画和电影等。列宁读书速度之快是有名的。他与别人同读一种书,他读完,那人才至一半;看报眨眼便是一版,一问,主要的东西都抓住了,这不就可以了吗?作家对作品的接受大多是以知觉的整体把握为目的的。若不先从整体去品味,而只满足于拾得单独的意象、华丽的文辞,恐怕一辈子也垦不出自己的文学田园土地,更莫说成就为大家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