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积累:写作的基石

作者:刘志胜




  “中学作文素质训练研究与实验”在教学上创设了科学有序的六个环节,即指导、积累、写作、评改、小结和补救。离开了积累,作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由此可见,有丰富的积累,才能有所感悟,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清华大学张懿璇说:“写一篇好文章,作者需要积累丰富的素材和经验,许多人认为写作靠闪过一瞬的灵感,靠冲动的激情,但是,若没有辛苦积累的柴薪,灵感的火花就无从产生,更无法燃起激情的熊熊烈焰。”写作离不开积累。积累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积累是存储,写作是取走。积累是手段,写作才是目的。积累不仅对写作尤为重要,而且对丰富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培养人文素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文学家、艺术家、学者无一不是靠丰富的积累而有所建树的。
  写作的过程是整理自己思想、提高自己认识的过程,它对个性的培养、人格的健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处处需要写作,学习语文更离不开写作。作文并不可怕。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把想说的话写出来。”许更生又说:“所谓作文就是正确而巧妙地进行词汇排列组合以表情达意。”写作能力的提高虽无终南捷径,但如在积累上下番功夫,将会事半功倍。
  积累于写作十分重要,积累的东西自然很多,但无外乎知识性积累、语言性积累、思维性积累和综合性积累。
  1、认真观察。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彩纷呈的环境中,耳闻目睹的很多。生活中不乏轰轰烈烈、惊险奇异的大事,更多的则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乡村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大事要关心,小事亦不应轻易放过,要善于从平凡中寻找精彩,不能“黑白在前视而不见,擂鼓在侧充耳不闻。”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应该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露珠可折射太阳的光辉,一颗砂砾可知沧海桑田的变迁。城市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提高,环境的绿化与美化有目共睹;乡村有秀丽的山水,美丽的田畴,有捕鱼钓虾的乐趣,有耕耘的辛苦与收获的喜悦,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习俗。用心去感悟与体验,用心写下稍纵即逝的感受,捕捉令人感动与困惑的镜头。面对丰富多姿的生活,我们怎能无动于衷?
  2、博览群书。古今中外优秀的人文作品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应吸取精华,为我所用。因为“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者思想的复制品(叔本华语)。”科学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学科间相互渗透也成为必然,必须广泛涉猎,阅读和浏览各种图书和报刊杂志。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更能帮助我们正确的对待社会,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还能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何乐而不为?
  3、勤动笔。好记性不如颓笔头,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阅读和浏览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名人名言,成语典故写下来,谚语俗语抄下来,典型的人和事,精辟的见解,精彩的写景状物的文字和别具一格的表达方式录下来。最好分门别类记载,即便于再阅读,也利于随时翻检。
  4、识记、背诵。许多东西不光要记下来,而且要识记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只有多读,烂熟于心,作文时才可能有“灵感”产生,才能有“冲动”出现。只有多背诵,作文时才能得心应手。许多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家都在背诵上下过不少功夫。郭沫若四岁即能背诵古诗千首。巴金、茅盾、钱钟书、赵树理都毫不隐讳自己曾经背诵了大量的古诗文。背诵,作为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应该继承与发扬,而不应该丢弃。“记得旧句子,便是新文章。”
  5、运用。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表达。应鼓励学生将平日积累恰当地运用于写作中。运用它,能更好表情达意,更能巩固我们积累的东西。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鲁迅语)写作需要多读多写多积累。积累是写作的基石。
  刘志胜,贵州凤冈县天桥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