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阿Q正传》中阿Q的性格特征

作者:汤 宪 刘 业




  高中教材《阿Q正传》中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外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得“人人自之间,各有一半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甚至“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至于百姓,却就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阿Q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上环境里。他是经济上被剥削得一无所有,精神上被扭曲了的千千万万穷苦人中的一个。这个人物的性格,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架空的精神胜利
  
  阿Q在当时的社会上没有任何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是一个弱者,经常受人欺辱,处处遭到失败。但他却不敢正视失败,承认失败,往往用精神上的胜利去掩盖现实中的失败。他常常被人打,每当遭打之后,他就在心里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样一想,打他的成了他的儿子,而他则成了别人的老子,他也就胜利了。在赌博时,他的一堆“很白很亮的洋钱”被人家抢走了,遭到了失败,但他却“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虽然“热辣辣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他又“胜利”了。有时他挨了打,又被别人逼着自己骂成“虫”,这似乎是“遭了瘟”,但不到十秒钟,他又“胜利”了,他想自己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他以这个空洞的“第一个”而自豪。这种架空的精神上的胜利,遮掩了现实中惨痛的失败。这种精神胜利法使得他无视欺辱,不愿去反抗欺辱,永远安于被欺辱的地位。
  
  2、盲目的自尊
  
  在未庄,谁也瞧不起阿Q,他处处受人歧视,但他却很自尊。他头上有几块癞头疮,他就想尽办法进行掩饰;他忌讳说“癞”,以及近于“癞”的音,连“灯”、“光”、“烛”、“亮”都忌讳。倘若别人硬要拿他的癞头开玩笑,他又会说:“你还不配!”“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癞头疮了。他不知道自己家先前的样子,但跟人口角时却往往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他连老婆也没有,但他却常常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甚至身上的虱子没有王胡多,放在嘴里嚼得不如王胡响,他也认为这失了体统!这种盲目的自尊,使得他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甚至把缺点当成优点,或者用虚无的幻影来安慰自己,陶醉自己。
  
  3、盲目地排斥“异端”
  
  凡是阿Q看不惯的,新奇的事物,他就视之为“异端”,就盲目地加以排斥。比如城里人把长凳叫做条凳,油煎大头鱼用葱丝而不用葱叶,他就认为城里人错了。钱太爷的儿子钱少爷到东洋留学,辫子剪了,腿也直了,阿Q对他“深恶而痛绝之”。另外,他还十分讲究“男女之大防”,“他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盲目地排斥“异端”,势必使得他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反对变革,拒绝任何新鲜的东西,永远安于现状。
  这些,都是阿Q身上落后的东西,即弱点。这些东西都不是他本身固有的,而是阶级压迫、阶级剥削所造成的。他像压在大石头底下的小草一样,虽然生长了,但却因受到沉重的压抑而扭曲了,变态了。在旧中国这个人肉的筵宴上,同志阶级不仅吃掉了他的肉体,还“咀嚼了他皮肉以外的东西”,即灵魂。鲁迅先生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刻画了阿Q这个人物,对阿Q的不幸寄予了同情,对他的弱点,则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汤宪,刘业,重庆市江津二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