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指瑕

作者:王永祥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交代友人被贬时间和被贬去所,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暗含着无限忧虑。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则是千古绝唱,万般牵挂尽在其中。然而最近发现该诗最后一句竟然有两种写法:中学语文室编写的《初中语文第三册》写的是“随君直到夜郎西”,而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七年级语文上册》写的却是“随风直到叶郎西”。然而,“风”与“君”含义相差甚远,用于句中后,诗句的表达效果也大相径庭,到底哪一种写法准确呢?通过一番比较,笔者以为“随君”远比“随风”恰当。理由如下:
  
  一、“随君”句比“随风”句更容易被读者认同。“随君”的意思是月随人行,“随风”的意思则是月随风行。前者一般不会遭到质疑,因为这一句写出了人们共同的视觉体验:明月的确时时伴随着世上能够望见它的每一个人;后者则不然,有谁曾见过明月“随风”移动的情形?相反,当我们望见风吹浮云在月边掠过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明月运行的方向与风的方向刚好相反。更何况早就有“风吹不动天边月”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让读者接受“月随风行”的写法实在是强人所难。
  
  二、若把第四句和第三句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随君”的写法比“随风”的写法更加合理。试想,在诗的第三句中,“我”已经把“愁心”寄给了“明月”,“明月”是完全有能力将“愁心”带走的,第四句也就不必再借助风的力量了;假若一定要借助风的力量,那么第三句“寄明月”的作法岂不多余?——这正是“随风”写法给整首诗造成的无法解释的现象。如果把“随风”换成“随君”,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作者之所以把“愁心”寄给明月,是因为明月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可以追随友人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进而使我的“愁心”也时刻与友人不离不弃,相依相随,这才合乎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从表达效果上看,“随君”句也优于“随风”句。我们可以从“随君”中读出下面的意思来:友人在被贬往龙标的旅途中必然非常孤苦、寂寞,那么,就让明月载着我的“愁心”一路紧紧跟随吧!但愿能为友人分担一分痛苦,一分忧伤,真挚的感情被表达得十分酣畅。“随风”句的意思则非常简单:一阵风将“明月”连同我的“愁心”吹送到夜郎西部。可是,“愁心”很快到了夜郎,只怕友人还在路上。可见,这样写根本不能传达出与友人心意相通、共担风雨的殷殷之意。
  
  四、“随君”比“随风”更切题旨。诗题中既然有“左迁龙标”的字样,诗中也就应该有与之相关的内容。如果第四句采用“随风”的写法,全诗根本读不出“左迁”的迹象来;相反,通过“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君”和“到”这两个字,我们很容易在眼前浮现出王昌龄在被贬途中艰难跋涉的身影。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君”在诗中所起到的非同小可的作用,绝对不是“风”可以轻易取代的。我们承认,生活中“随风”的情形的确很多(这也可能是将“随君”错写成“随风”的原因之一),但我们绝不能只记得错用的“随风”,忘记了正确的“随君”,否则便是对作者不公平,对后人不公平,对明月也不公平。
  王永祥,吉林磐石市富太中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