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

作者:郑玉锋




  网络进入中国虽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但它的发展势头却相当惊人,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令人应接不暇的网络语言现象在网络上、生活中纷纷亮相。在网上,人的语言行为与能力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语言一旦与网络结合将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将给语文教学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就成了我们亟需解决的课题。
  我曾在学生的作文里发现了大量的网络语言。学生喜欢把我说成“偶”,把喜欢说成“稀饭”,把这样子说成“酱紫”,喜欢在句末加上“喔”“噢”,更有甚者还运用粗俗的网络语言如“我靠”“SB”。个个都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另人瞠目结舌。
  网络语言随着电脑的普及,正以惊人的速度不可阻挡地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冲击着我们的汉语习惯,颠覆着我们的思维,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网络语言呢?很多老师对网络语言侵入到学生的作文日记中的现象非常担忧,他们要求学生说普通话,运用纯洁的汉语。他们把网络语言视为残害祖国花朵的杀人狂魔,恨不得一棍子全部打死,俨然成了一个语言警察,眼里容不下一个不规范表达的词语。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认为,网语是一种可以体现现代人生存和思维状态的新语言,它之所以全方位的迅猛地入侵学生的作文中并不是偶然的。它所特有的鲜明的特点,深深地吸引了青少年。因此,我们有必要来认识一下网络语言的特殊性。
  
  一、创新性
  
  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同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较,网络语言减少了外来的束缚,使作者的思维可以自由驰骋,天马行空,往往构思巧妙、语出惊人。如:“灌水”原指向容器中注水,在网络中则表示在网上发表长篇大论而又内容空洞、“水分”含量高的文章;“青蛙”是指网上的男性公民;“水母”指在BBS上极能灌水的女性网民。构成网络新词语的词素大多是语言中固有的,它们利用仿拟、飞白、比喻、谐音、拟人等手法构成新词。
  
  二、简便性
  
  网络语言一般用字非常简洁。寥寥几个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就可将意思表达清楚。如字母词:GG(哥哥)、MM(妹妹)、PMP(拍马屁);88(拜拜)、9494(就是就是)。这些都是用最简洁的“形”来巧设言语交际的跨度,缩短信息交际的宝贵时间,这种跨度的设置,在一定的语境中,便会带来一种愉悦,具有一定的刺激性。
  
  三、形象性
  
  在网络中,网民们还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象形创制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来模拟现实交际。如:“:-)”表示笑脸、“:-(”表示不幸、“>:-(”表示狂怒;有些网络词语借用动物名称,使得网上好象是到了动物世界,使网络语言显得风趣幽默。
  
  四、诙谐性
  
  诙谐性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网民的相对年轻化更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都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诙谐性的特点。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们应该公正、客观、发展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影响,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加消化地全部拿来。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遵循“拿来主义”的原则,取其精华,去除糟粕。
  总之,网络犹如一个管轨,可以为网民们提供一个自由宣泄情绪的通路。他们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体验“我言故我在”的生存快感,也正因为如此,网络语言才形成不同于传统语言的鲜明个性。网络语言的出现对现有语言及语文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中,语言、语体和文化的变革,必将使语文教学改革呈现一个新的面貌。
  郑玉锋,教师,现居福建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