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校本课程研发的思考
作者:凌慧良
一、对校本课程研发的认识
国家有一个大体一致的课程计划,为我们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应该承认,每个学校的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在许多方面都存有差异,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即使是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同一门学科,要达成同一个目标所花费的时间是不同的。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认为,对学校课程应该有自主决策权,应该是多元的。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显然越来越无法顾及地方、学校、学生的差异了。研发校本课程有其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能性。
国家需要各级各类人才,需要工程师、艺术家、教授、医生,也需要技工、园艺师、护士、城市美容师,甚至是普通劳动者。学校以育人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己任。在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的同时,学校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应该创造条件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就需要学校更新办学理念、需要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生学习服务,尽可能设置各类校本课程,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二、研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由于学生与学生在许多方面都存有差异,发展不平衡,即使是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同一门学科,要达成同一个目标所花费的时间是不同的。这是客观存在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客观存在的矛盾,我校校本课程设置从三方面考虑:学科体系、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
首先,我们就寻找学生的“最佳发展期”和学生学习的“敏感期”。既然学生学习某一门学科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要花费的时间不同,那么,一定能找到学生学习这门学科效益最高的年龄阶段。其次,我们关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体验与感悟。我们不但衡量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且充分关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体验与感悟。同时,我们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共性特征。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最佳发展期”,但同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共性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置也应该符合某一学生群体的生理、心理的共性特征。
三、研发校本课程的探索
我们的校本课程分五类,即人格课程、情感课程、知识课程、实践课程和自我发展课程。
在人格课程方面,除了思想品德课程、政治课程,我们尝试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团队课程、“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与德育”等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为核心。
如“社区服务”课程,通过学生在社区的服务活动,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以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为依托,转变教育观念,以对社区服务课程的研究来完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社区服务”课程的内容有:社区科技文化教育(包括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科技、科普活动;拥军拥属活动;文体活动;中小学生假期活动辅导等);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包括社区环境的打扫、绿化、美化工作,社区交通秩序维护活动等);还有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参与管理服务,参加助残帮困活动等)。
社区服务活动课程在学校社区服务活动课程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具体由学校政教处和年级组负责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区服务活动负责。社区服务小组也可根据需要聘请指导教师,指导老师对所分管的社区服务活动小组负责。
开展“社区服务”课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颇深。
第一、使学生学会认知。通过调查、学习、访问等方法实践,学会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并从活动中总结经验,逐步养成方法论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第二、使学生学会做事。通过对各种复杂的活动情景的体验,学会合理地应对各种具体的、现实的冲突和问题,逐步学会在现实情景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借助必要的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第三、使学生学会交往。社区服务活动一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开展,通过活动可引导初中生在活动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学生自己也应总结在活动过程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得失,学会表达、交流和合作。
第四、使学生学做完人。学生在社区服务活动中获得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心灵启迪。内心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学会对自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我负责的责任感,关注自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方式。
同样,在情感课程方面,除了美学课程、音乐课程、美术课程,我们尝试开设了“铜管乐特色教学”、“书法课程”、“舞蹈课程”、“建筑设计的美学”、“艺术欣赏课程”、“形体艺术与美学”等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技能为目的。
在知识课程方面,我们尝试开设了“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网络英语”、“趣味数学”等校本课程,使他们从中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也会使用一定的科学方法。
在实践课程方面,我们尝试通过“乒乓课程”、“女子足球”、“社会考察”、“社会实践”、劳动课程、技术课程、职业课程、活动课程、体育课程和综合课程中的实践部分,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综合工作能力、与人合作态度、体育精神、健身方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在自我发展课程方面,主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指导,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相关的思想和方法。
通过两年多实践证明,我们的努力初见成效。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学校的校风在提升,各类特长生在涌现,参加市、区各类竞赛获奖的人次也在增加。
四、研发校本课程的反思
我们在研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有艰辛和反复,也有阻力和教训,但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回头反思,我们觉得有如下几点。
1.学校课程的合理研发必然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
2.课程资源多样化,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青少年多方面需求,促进青少年人格和人性的健全发展。只要了解学生的需求,社会、家长的需求,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充分利用好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非不可能。
3.研发校本课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突显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性地位。
4.本校课程合理研发,为学生创造性和探究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多元化的课程可以引发学生探究与创造的兴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最终确立,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5.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学校课程的结构应该是一个立体结构,它是由自我发展课程、人格课程、情感课程、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构成的。校本课程更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6.对校本课程认识的误区还需要再认识。如,有人担心,研发校本课程会不会影响教育质量?还如,“选修课、活动课”算不算校本课程?其实,前者还是观念的问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是“育分”还是“育人”,是“从本本到人本,从课本知识为本转变到人的发展为本,从高度统一到选择,从灌输到体验”的观念的转变问题。后者,是认识问题。校本课程不是“选修课、活动课”,但“选修课、活动课”有可能也有必要走向校本课程。要想使“选修课、活动课”成为真正的校本课程,从“选修课、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必须要基于“课程”的理念与开发流程,对目前学校的“选修课、活动课”进行重新规范与定位,让“选修课、活动课”重新回归“课程”。
7.同时,我们在研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目前教育资源的制约。它们包括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硬件方面指的是设备和场地等,软件方面指的是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通俗的表述是“让每一只小鸟都歌唱,让每一朵鲜花都开放”。这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的校本课程研发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今后的路还很长,尚需我们继续努力。
凌慧良,上海市江镇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