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浅探活动课程与素质教育

作者:吴 丽




  国家教委1992年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里将“活动”纳入学校课程,反映了我国课程理论的新发展。本文探讨了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及其特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活动课程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起源和发展
  
  活动课程这一基本思想由来已久,大约可追溯到柏拉图和卢梭时代。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儿童游戏场”,强调给儿童讲故事,做游戏,通过音乐、歌唱等活动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儿童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这实际上可以说是活动课的最初萌芽。而法国启蒙主义教育家卢梭,非常注重“直接经验”,强调“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鼓吹“自然主义”,主张适应自然的新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已蕴含了“活动课程”的基本思想。
  但是,活动课程的形成,相对来说却是近时代的产物,它真正地出现是在19世纪末的美国的某些实验学校。在那之后,活动课程慢慢进入了世界各个国家的教室里。
  我国国家教委在1992年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首次将“活动”纳入学习课程,反映了我国课程理论的新发展。在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二、活动课程及其主要特点
  
  活动课程作为一个新生的课程,在我国实施以来,教育家们还没有给其一个确定的定义。《教育大词典》把“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定义为“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而《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活动课程”作了如下界定:“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基本出发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尝试将活动课程定义为:为指导学生主要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性活动项目及方式。
  活动课程作为我国教育中出现的新的课程类型,和传统的学科课程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
  1.活动性
  活动课程是以探究体验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活动,把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做中学”,重视直接体验和经验学习,重视知(识)行(为)统一,努力扩大学生的认识范围,丰富其认识方式,克服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偏向。在活动学习中,活动本身既是手段也是目标,因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经验并提高能力。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情感上的愉悦,全心全意喜欢自己的活动。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在活动中得以显现和培养。活动灵活而富有弹性,它可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而不是一刀切。
  2.开放性
  活动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活动内容的开放:活动课程的活动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活动,有来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活动,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等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给学生呈现出多面的生活,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
  活动时间的开放:活动内容的开放,使得活动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活动的时间。
  活动空间的开放:学生可以把教室、校园乃至社会作为自己活动的空间。即使是在室内进行活动课程教学,也可以没有固定的桌椅,可以以“学习区”、“兴趣区”、“学习中心”等弹性空间取代固定功能的学习空间。
  师生关系的开放:教师不采用专断式的教学,师生彼此尊重,实行教学民主。在活动课程的教学中,师生情感和谐,合作进行教与学的活动。
  3.自主性
  活动课程自主性表现在学生和学校双方的自主性上。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而不同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本校的优势和特点,设置灵活多样的活动课。
  4.创造性
  教师要科学合理地阐述活动课程目标的内容,在表述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期望学生反应的多样性。而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大胆的创造和想象,求新、创新。
  5.系统性
  活动课程虽然有其随意性的存在,但也是十分有系统的课程,它所强调的系统性是指活动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同一类型的活动,就表现在随年级水平的提高活动内容及水平的逐步加深和提高。其二,同一年级的学生所选择的活动类型不同,这些活动也应体现出系统性。
  活动课程上述五方面的特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共同构成活动课程的根本属性。活动性和创造性为开放性提供可能,开放性使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实现;系统性是对活动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进一步规范,活动性、创造性与开放性又是在系统性中进一步体现出来的;其自主性也以活动性和开放性为显现前提。
  
  三、活动课程与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活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得到发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1.提高学生观察及思考问题的能力
  活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活动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学生必须依靠自己来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思考问题的能力,即通常所谓的“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一种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学生才能真正从活动课程中学到知识。
  2.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活动课一个最大的特点,活动性实质上就是重视学生的实践,特别是技能方面的实践,它能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发明创造能力
  创造是观察、思维、实践的升华,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晶。活动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创造性,因此也十分强调学生的的创造性思维,即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面临的事实和问题,从而创造性的解释这些事实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是构成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
  4.有助于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可以以班级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授课。这种组织形式是一种合作性质的,要求学生互相协作,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利用。这种协作交往活动,使学生之间心理相容,了解认同,进而形成“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热情的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5.有助于学生独立完整人格的形成
  素质教育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必须注重独立完整人格的形成。人格与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素质教育有助于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活动课程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协作性,它一改课堂式传授知识的方法,而是通过观察、思考、研究、论证、创造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不但能从中学到科学知识的实践本领,而且也可以体验到追求真理的艰辛和乐趣,这有利于他们形成坚韧、顽强的意志,养成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性格,提高生存能力。
  现代化需要一代新人的共同努力,而这一代新人必须是具有高度智力的全面发展的参与型人才。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就在于培养这样的人才。活动课程是一项具有多样性、趣味性、自主性特点的教育课程。由于它十分强调活动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因此可以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吴丽,武汉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英语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