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作者:戴契皇




  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学科课程的教学,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这里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而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把信息技术融合到课程中去,能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整合在一起,优化学习的过程。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整合
  
  从系统论着眼,整合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程模式、过程、方法、结构和资源等各要素之间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优化学习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形象性、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激活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学生可以在仿真的环境下自然而然的学习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爱学好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某一教学阶段和学习目标,利用教学素材,结合教学策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网络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运用它们配合自己教学的过程为教与学服务。让学生能够自己去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如在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时,文中涉及的战争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距甚远,如果采取灌输的方法,将会是要学生硬记思想感情,无病呻吟。学生的情感、态度是肤浅的、淡漠的,很难达到价值观上的共识。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了视频资料的播放,FLASH动画的欣赏,留言板的交流等形式。它创设了民主的学习氛围,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支持学习。使浅薄的感受变成深刻的体会,在探究中熏陶感染、迁移升华,灌输思想变成每个学生都是思想的源泉。再辅以讨论、朗读、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以情感熏陶贯穿始终。这样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尊重个性发展,提倡自悟思维,鼓励首创精神。
  
  2、易于突破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
  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根据教学需要由教师编制课堂演示课件,将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通过多媒体演示系统表现出来,变抽象的内容为形象、直观的知识。重点、难点不仅易于突出,更易于突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从而降低了教与学的难度。语文学科的特点,有的语言抽象,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琥珀》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制作了教学课件。一是图文声像并用再现课文内容。二是将琥珀的样子、远古时代的环境、苍蝇和蜘蛛的行动及巧合、松脂球变成化石的经过、发现的过程制成若干个小模块。三是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制成动画课件,通过点击课件得到提示和帮助。如点击“松林与海水”课件,便会出现地壳变化使海水淹没松林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下的松树如何慢慢腐烂,松脂球脱落出来,一齐深埋在淤泥里的情景。四是画琥珀形成的逆推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借助课件,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获得个别化指导,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进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二、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育者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习者自己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去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着眼点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模式依托由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环境,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1、创设环境,营造氛围
  研究性学习模式侧重于在学生实践中进行能力的培养,把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为他们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例如,在识字教学时使用现代化手段:给部首妈妈找孩子时,学生说一个老师就用电脑打出来,最后学生找到了许多孩子。这样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热情参与,在其间充分活动,提高学习兴趣,解决了识字的枯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生字会被学生遗忘。鉴于此,教师赶在其遗忘之前在电脑上重现已学的字,经过及时复习巩固,一个个生字必然会深深地刻于学生大脑的记忆区内。电脑的字库很大,无论你打哪个字,它都会相应的列出一系列字。每输入一个生字就会轻轻松松地了解到更多的生字的“朋友”,这样有助于积累词语,扩大词量。让电脑参与识字教学,不但能多识字、多阅读,又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使他们真正成为识字的参与者,创造性意识也就自然滋长。
  
  2、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等个性学习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形象性、高效性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智能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参与认识活动。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语文辅助教学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性,从而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然习得知识。学生的学习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知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凭借感性材料由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学生在网络资源库的海洋中,自由去探寻知识。使学生从创造性的学习中获得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
  例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课时,要唤起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现在森林毁灭、水土流失日渐恶劣,怎样开展治理环境方面都没有详细说明。事实上我们总谈论这个话题,但是学生们接触这方面的书比较少。这时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首先让学生在网上学习了解水土流失材料及相关知识,在网上收集、整理、归纳分析相关知识,然后按要求写笔记,再采取辩论会、汇报报告、演讲等方式相互交流。师生通过交流、研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这是探索研究性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检索、评估、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并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运用新知的能力,培养了其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面对周围日益污染的环境,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震颤,保护环境从我作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课堂气氛得到渲染,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实践意识。
  
  3、倡导置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造的火花。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公正、平等和尊重。只有这样,学生的身心才会得到解放,才能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面向高科技,强竞争的挑战,因此有无创新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将决定着他们的未来。面对一个活生生的学生,需要培养他们勇于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捷径。
  小学生情感丰富,富于好奇心,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信息技术具有开启智慧之门,发掘创造能源宝藏的巨大功能。教师在开发信息技术资源上,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内容资源选择的整合上创新。如在学习《蝙蝠和雷达》这一课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了解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相当难度的,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以下的动态画面:夜空中,一只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声音,用“>>>>>”代表声音,“>>>>>”碰上一棵大树,“>>>>>>”反射回来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展示第二幅画面,蝙蝠变为飞机,嘴巴变成雷达、天线,耳朵变成接收器,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蝙蝠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而发展的,这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使教学难点得到了较有效的突破,极大拓宽了教学空间。课堂教学在图文声像的信息传递中演化为师生协作交流,课堂充满了自主、探究、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切磋,在集思广益中共同提高。信息技术的丰实性、直观性,无不牵动着学生的头脑,牵引着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创造欲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插上了翅膀。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全面性、创造性、超前性”的独特功能,老师要充分利用其资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运用信息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培养出更多的新型的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广泛地被老师接受,也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小学阶段,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它那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戴契皇,教师,现居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