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诗仙诗圣的青丝白发
作者:陈瑞霞
细析“诗仙”“诗圣”的青丝白发诗,我们会发现二人虽然同样以发丝作咏叹对象,却时时处处体现出诗风的不同。下面就二人“青丝”“白发”诗来看其诗风特色。
首先诗仙李白继承和发展了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将浪漫主义灌注入青丝白发,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喷发式抒情,凸现主体
李白善于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创造性的生发和联想,来突出主观感受,他的青丝白发诗中同样体现出这一特色,如其《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散发”一词将满纸不平之气,激愤喷发之至!
李白诗抒情是喷发式的,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部过程说成是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借青丝白发说得更短。那种天地永恒生命渺小,人生易老青春难再的大悲痛,真是抒发的惊心动魄!
2、奇特的想象,变幻莫测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诗中借青丝白发所作的奇特的想象,真是笔落天外,匪夷所思。
3、青春的悲愤,叛逆抗争
李白在第四首《秋浦歌》的开头,他说自己是“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听起来似乎觉得原来李白一直是两鬓青丝,但到了秋浦之后,没有想到竟然会在一天早上起来之后,发现两鬓已经白发苍苍了!李白在惊异之余,给自己找了一个看上去说得过去的原因,“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这便是青春的悲愤。此“悲”乃人生的“大悲”。“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青春已逝,功业未成。实乃激愤。“不知明镜里”的疑问,让我们感觉出这是一颗不服输的心灵在向命运、向苍天做不屈的抗争。
而就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来说,其特色从其吟咏青丝白发诗中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1、仁爱待人
杜甫他多次自称“老儒”、“儒冠”、“儒生”,他把儒学的精神深入到了骨髓、融化进了血液。儒家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让他成为了人类良心的象征。
就对李白的态度而言,杜甫的白发诗表现出其宽容悲悯的仁爱之心。如《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诗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梦李白二首》:“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更是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表现了“诗圣”仁爱的情怀。
2、感恩生活
《示獠奴阿段》:“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意谓时当半夜患病的我口渴难忍频摇白首,忽听泉声复响,一股清流自云中注入水缸。此诗记载当时杜甫家的引水竹筒断了,水流不通,一个名叫阿段的年轻人前去修理,半夜时分引来清流。杜甫因此写诗对阿段大加赞扬。杜甫不仅仅感恩对自己生活有帮助的人,他更能感恩生活,最终他不但感动了唐诗宋词,还感动了我们这整个民族。
3、忧国忧民
高度的爱国精神,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一大特色。爱国诗人陆游就深受杜甫影响,从而纠正了他早年学诗“但欲工藻绘”的偏差,创作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堪称神来之笔。寥寥十字,使一位忧国忧民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
总的说来,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
世人往往李杜并称,但李白与杜甫毕竟不同,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我们不能不为在我们祖国文学史上同时出现这样两位伟大的诗人而感到自豪。
陈瑞霞,山东淄博临淄区金山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