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关联理论与语文教学

作者:叶朝红




  斯佩珀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于1986年在《相关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的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的认知过程解释力极强,本文以关联理论对词汇手段和不相关描写的解释力为例,来谈关联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关联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理解是作者和潜在读者之间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一种交际。书面语篇仍然是一种明示交际,其中的词、句就是一种明示刺激。这些明示刺激就是一种语境线索,而这些语境线索又构成读者理解语篇时的认知环境;然后,在这样的认知环境中去寻找关联,推导作者的交际/写作意图。因此,书面的语言交际是作者和读者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它也是作者示意和读者推理的过程。每一位作者都希望读者能以较小的阅读努力,充分体会作品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说,作者希望读者能领会作品的意义并挖掘作品的美学价值。
  词汇手段便是作者在传递意图时常用来增强效果的一种方式。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的认知模式为分析词汇手段的运用提供了更彻底的解释。它使我们能够从理论上分析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所要传递的意图,有意识地选择特定的词汇手段进行整体的语言运作,从而最终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鉴赏作品。
  例如《阿Q正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孔乙已》(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两篇课文中都是写买酒喝,阿Q是从城里回来,“走近酒店柜台,就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而孔乙已则是“排出九文大钱”,被打折了腿之后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扔”一词活生生地描绘出了阿Q洋洋得意的炫耀情态。阿Q在城里偷盗抢劫获得不义之财,却不知廉耻,在未庄人面前摆阔,所以故意“扔”,以表现他的目空一切。与阿Q同样是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孔乙已对于小偷小摸而得来的钱却是“排”和“摸”,形象地表现了孔乙已生活穷困潦倒,深感钱来之不易。但是孔乙已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是“读书人”,认为“窃书不能算偷”,所以“排”又表现了孔乙已的酸腐。这些词语的选用都非常符合人物的思想内容和性格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贬斥和同情之情。
  作者为了使读者把握他的写作意图,分别选用了“扔”、“排”、“摸”这几个动词,作者之所以选用这些词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词是表达他意图的最佳关联方式。通过这几个动词,帮助读者调用相关的语境假设,以较小的推理努力在词汇与语境之间建立联系,推理出这两个人物不同的行为方式掩藏着的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些词汇的使用进一步增强了作者想要达到的语境效果,即阿Q的目空一切,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酸腐。因此,作者通过这些词汇帮助读者获得一定的语境效果,完成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
  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理论中提出了明说与隐含两个概念。隐含指语境假设或语境隐含,是一些语境演绎,是交际者意义的间接表达。隐含的理解有时可能还要加上一些假想的前提,以求得话语的关联性,获得合理的演绎。在文学作品中,读者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作者有时不惜笔墨,作一些看似与故事情节无关的叙述或描写。但只要读者运用相关知识,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经过推理后便会豁然开朗,因为这些往往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手段,或烘托人物,或渲染气氛,让读者在付出了一定的认知努力后找出话语的关联,推导出语境隐含,从而获得对作品深层含义理解所带来的愉悦。
  例如:《边城》(节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有这样的描写: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黑,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①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②乍一看,这两段中的人、景、物的描写似乎与“翠翠”“薄薄的凄凉”的心情和“哭”无多大联系。而实际上作者在此不惜笔墨自有其意图。在①的描写中,我们看到忙碌了的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然而万物都还残留着白天热闹的气息,仍然生机勃勃,而此时“翠翠”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相比之下,“翠翠”不由得感到“凄凉”。在②的描写中,我们看到的是悠闲的过渡人,而“翠翠”却是满腹心事无人诉说。船上人的悠闲与“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这正是“翠翠”那看似无由来的“哭”的原因。
  读者在阅读这两段文字时,联系相关知识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选集》第五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通过推理,寻找最佳关联的解读,体会到作者隐含其中的交际意图:情窦初开的少女,满副腹心事却无人诉说,内心情感的折磨使得少女感到“凄凉”,甚至是莫名其妙地“哭”。通过推理不相关的描写读者享受到审美带来的愉悦。
  
  二、关联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阅读中的语用推理,是读者达到理解语篇目的的手段,是读者通过字面意义理解作者的意图/语用意义的必须过程。语用推理以知识为基础,按智能的规律操作,因此,培养学生的语用推理能力除了帮助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建立各种图式外,教师还可从智能的操作规律入手,运用语境分析等手段对语篇进行具体分析。
  图式知识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所输入的信息与大脑已知的信息(或概念)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语篇理解的过程中,读者必须为整个理解创建必要的先决条件,这就是不同层次的图式知识,并且将这些条件组织成一个作者和读者之间相互投射的参照域,从而实现有效阅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篇的具体信息;然后引导学生不断激活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各种图式,领会作者的思路和创作手法,把握文体风格,把握语篇的整个精神,促成语篇意义的显现,对语篇作出进一步理解;最后还要促使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含蓄之处寻找不言之意,寻找象征意义,让未言之物进入想象序列,让所言之物有所延伸,让作者和读者之间配合默契,相互认知,相互推理,相互明了,最终实现对语篇的深入且富有个性的理解。
  语境最基本的功能是它的制约性和解释性。对听/读者而言,“制约性”表现在听/读者在理解话语时,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有效地理解话语含义。语境的“解释性”是指语境对于言语活动中某些语言现象的解释和说明能力,它可以解释词汇意义,语法结构和篇章的含义。关联理论认为语境的选择受关联原则的支配。它把语境视为变量,把关联看成是常项。话语的理解就是从语境中选择最相关的假设,以便用最小的处理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找到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故而被称之为动态的语境观。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两方面引导学生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语篇。其一是教师根据篇章范围让学生理解有关篇章的时间、地点、场合、话题、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以此为理解篇章含义作好准备。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其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会篇章内部的语义联结。语义联结体现在段落与文章中心、段落与段落、句子与段落的中心、句子与句子、语词与语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上。
  
  参考文献:
  ①何自然.“关联理论一认知语用学基础”《现代外语》.1998.3
  ②陈平.“关联理论对词汇手段和作者意图传达的解释力”.《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3.6
  ③成祖堰.“认知语境与单句语篇内词汇意义的理解”《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7
  ④艾琳.“关联理论在阅读理解中的实践意义”.《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1
  ⑤李佐文.“从关联理论看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⑥于伟昌.“关联理论对言语交际的解释力”《广州大学学报》.2001.12
  叶朝红,湖北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