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姚丽萍




  总之,教师另辟思维蹊径,精心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考问题,在思考时善于遵循逻辑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探求性,并能使学生体验到进行创新思维的欢乐。这比起教师单纯讲授课文效果要好得多。
  
  三、多方启发,全面诱导,激发求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心理学家吉费德认为:在学校教学方面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从求同转向于求异的方式。这里所说的求异思维,是一种从多方面思考、多角度分析而得出不同于一般的崭新见解的思维方式,通常具有多方面、多思路的特征,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培养他们对同一问题探求其不同的、特异的解决方案,灵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纵观历史,许多卓越的科学家,都是思路开阔、妙思泉涌的。他们正是凭借思维的灵活性,在科学史上创造出奇迹。这就启示我们,要对学生加强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在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重要。“文章切忌随人后”、“文章何必哭秋风”,这此箴言诗句无不向我们说出一个道理——要想写出美文华章,就必须选材不落窠臼,写出新意。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过程中变换一下思维方式,易习惯思维为创新思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变化无穷;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千姿百态,林林总总,可供写的材料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个事物它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折射着色彩斑谰的生活,我们可从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得到启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都是看山的不同角度。事物的各个角度,各个侧面犹如多棱镜,折射着生活的绚丽光彩。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广开思路,移步换形,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反映生活,使思考问题的思路尽可能向外扩散,不囿于原有的理解,从多方面是、多角度、多途经入手。这样,学生作文时,即可突破定势思想。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梳通思路,提炼思想,挖掘事物的底蕴。
  例如写《春》,可以引导学生广开思路,纷呈思绪,使其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视觉中的春;写“红杏枝头春意闹”听觉中的春;写“踏花归来马蹄香”嗅觉中的春;写“暖风熏得游人醉”味觉中的春;与“春风不寒杨柳风”触觉中的春。这样写来,便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生活,发掘了生活中多层次的美,给人以全新的印象。
  又如,针对命题《牛年说牛》,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确立以下论点:
  (1)初生牛犊不怕虎——(勇于探索)
  (2)靠反刍消化食物——(温故而知新)正面立论
  (3)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无私奉献)
  (4)西班牙斗牛好斗成胜——(反对内耗)
  (5)老牛拉破车——(要由时代紧迫感) 反面立论
  (6)只知来回往复拉犁——(要敢于创新)
  这些立论均是联想“牛”本身的特点及有关格言,经发散思维而形成的。其中(1)、(2)、(3)的理论是陈旧的,而(4)、(5)、(6)的立论是富于创新意识的。可见观点推陈出新,激发求异功不可没。为了创新,必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思维多元辐射。
  因此,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全面思考问题,多方搜罗材料,从事物的各种各样的联系中去认识事物,对于走出“枯肠搜尽无所得,笔头咬烂难成文”的窘境,写出生动活泼的文章,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书目:
  1、宁鸿彬等著:《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2、韦志成著:《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3、朱作仁著:《语文教学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年;
  4、林炜彤著:《林炜彤语文教育论著与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姚丽萍,浙江三门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