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语文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作者:刘际平
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想象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积极的想象活动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发散思维,把已有的知识系统化,激活和开发人的智力。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想象,不仅可以增加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其学习内容的想象化的强烈感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其学习内容的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是阅读与理解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1、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紧紧抓住这些作品中的一些具体形象,如人物、景物等,充分运用作者的描述,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和思,这样,就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要能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准确把握和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这些特点,就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要培养学生善于联想的习惯
联想是想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联想能打开人的思路,扩大人的视野。在许多文章中,其内容都是由联想生发开去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需要经常结合课文的内容特点,不断地启发学生,以联想的方式,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联系入手,去了解作者的思路,分析课文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领会文章的实质内容和要害。如在学习《药》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由华老栓联想当时社会中类似的人们,联想到那些愚昧、落后、麻木不仁而又勤劳善良的贫民形象;在学习《祝福》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由祥林嫂这个形象联想在旧社会制度下广大劳动妇女的共同命运等等,这些人物及其命运无不关联着他们各自的社会阶层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沉的思考,因此,通过联想能让学生真正领会作者塑写这些人物和故事的精妙所在,从而深刻地懂得其主要内容;同时不断经常地联想,也会让学生养成一种联想的习惯,形成一种联想的能力,这些对于语文阅读与理解能力的提高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方式有多种,如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等。思维是人的智力和能力的核心和基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成与败,也决定了一个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能力。因此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的提高也必然需要其思维能力的提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以质疑法、“求异”法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用质疑法、“求异”法等不断地提出一些新鲜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停地变换其角度和方式,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的活跃性,发散他们的思维。如《白毛女》中喜儿有一段独白:“今儿年三十啦,家家都蒸黄米糕、包饺子......”就很值得怀疑,难道只有喜儿一家过年什么东西也没有吗?不过年时,喜儿家不是也没什么东西吃吗?黄世仁家这时在吃什么东西呢?诸如此类,如果在教学中能及时地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学习和思考,让他们不断地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样在思考中就能自然而然地发散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2、用求同法、归纳法等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的能力
所谓集中思维,是与发散思维相对而言的,又称求同思维或聚敛思维,集中思维就是从已知的种种信息中得出一个结论,从众多的材料中寻找一个答案的思维。集中思维是分析、鉴别、选择、加工的思维,它也是创造思维的一个要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求同法、归纳法等属于集中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联系、思考和总结,从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日积月累,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相应的思维过程,进而学会思维,提高智力品质。例如,以鲁迅先生的小说的教学为例。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其中有这样一组人物形象:孔乙己、祥林嫂、润土、华小栓、阿Q等,他们体格强壮健全,精神麻木,人格尽失,人物的灵与肉分裂。鲁迅在小说里通过这些人的灵与肉的分离,形象地传达着精神的摧残,导致了肉体的枯萎、衰竭,最终是人的彻底崩溃、消亡。这是这些小说的共性,在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些共性让学生去思考,就不仅能让学生系统地去学习,而且还能深化他们的认识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的技能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除了需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外,还需要给予学生行之有效,可以操作的具体的阅读与理解的方法和技巧,需要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技能。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技能呢?这就需要:
1、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有关文章的基本知识,了解文章的不同体裁及其特点和规律。
文章一般可以划分为一般文章和文学作品,一般文章根据其表达的不同又可划分为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和应用性文章等。这些不同体裁的文章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其共性是无论哪种体裁的文章,它们都具备中心、材料和表达等文章的三要素,其区别就是不同体裁的文章,其三要素的特点和规律是不同的。如每一篇文章都表现一个中心,但每种不同体裁的文章中心的内涵却各不相同。记叙性文章的中心是人的思想感情,议论性文章的中心是某种观点,说明文文章的中心是一些知识,应用文的中心是人的某一目的等。又如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一定的用来表达内容的结构方式,但是不同体裁的文章其表达的结构方式又是不同的。记叙性文章的结构往往和记叙的人事物的关系和时序有关,议论性文章的结构往往和人的思维的推理的逻辑性有关,而说明文章的结构又往往和所说的对象的内在顺序和性质有关等等。诸如此类,这些知识都是语文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知识,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异中之同,同中之异,让学生掌握文章构成的基本规律,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的过程中,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去熟练地阅读与理解课文,从而不断地提高和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的技能,并最终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和理解的具体方法。
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所以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需要在一定的具体方法指导下逐步养成。如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要想真正理解、吃透和掌握它,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审标题。所谓审标题就是审文章的题目。每篇文章都有一个题目,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包含一篇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文章的体裁,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主要的写作对象等。阅读时,通过审标题,往往能够获得这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地找到阅读文章的思路。
二是审结构。所谓审结构就是依据审标题所确定的文章的体裁的结构特点来寻找文章的思路和其结构形式。如通过审标题,确定一篇文章是议论性文章,就可以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来理解文章的结构。如通过审标题,确定一篇文章是记叙性的记事文,就可以根据记事文的结构特点,以事情的发展过程及其事与事之间的联系来布篇谋局等来阅读和理解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等。
三是审中心。所谓审中心就是在了解了文章的体裁和结构形式特点以后,依据文章的体裁的结构方式的特征来确定其主旨的过程。在议论文中,可以根据其结构特点,总分、总分总、分总等在文章的总处寻找中心;在记叙文中,可以根据记叙性文章的特点,从带有作者思想感情的语言中来寻找文章的中心,如在《珍珠鸟》中,带有作者思想倾向的结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就是文章的中心。在语文的阅读理解中,中心的理解和掌握是其重要的一环,审中心的目的就是为了分析和理解中心,从而最终完成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总之,阅读与理解能力涉及到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因此,它的培养和提高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实现它,还需要不断探索发现,积极寻找更好的方法。
刘际平,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