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文本类型与阅读方法的选择
作者:祝泉洲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
常见类别有杂文、短论、读后感、演讲词、政论文、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等等。阅读论述类文本,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着重培养学生概括、提炼、分析、判断、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
1.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发表的见解、主张和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阅读论文,抓住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就是抓住了“牛鼻子”。再从此出发,去分析和理清结构、把握全文,就比较容易了。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因文而异,有的议论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有的开头点明中心论点,如《谈骨气》一文,开头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的结尾点明中心论点,也有的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中间提出中心论点。放在开头的,一般比较好把握,但审视它是不是中心论点,也要慎重,必须通读全文,才可确认。放在结尾的,往往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放在文中的这种文章,往往观点的提出有一个过程,经过一番论辩后,再提出中心论点,一般驳论性的文章、读后感一类文章,好采取此种方法。还有的中心论点隐含在论证中,这就需要读者去归纳。不管放在何处,只要读者留心题目、论点的位置、分析议论展开后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心论点是可以找到的。
2.把握论点和论据间关系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要准确地把握论点,必须弄清论据的类型,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事实论据很明显,容易引起注意,而理论论据,尤其是对生活现象抽象、概括出的结论(结果)往往被忽视。详述的事实论据,容易引起关注,而概述的事实论据则常被忽略,这些,阅读时都应引起重视。
论据的作用,或用来证明观点正确,或用来批驳错误的观点,因此,论点和论据是密不可分的,论据应当是典型的,符合科学或事实的,有力量的,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我们阅读议论文的时候,在把握了论点之后,就要分析论据与论点是否一致,论据是否能够证明论点,论据的可靠性、正确性如何。总之,要揭示论点与论据,也即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看论据是否能成为论点存在的充足理由。
3.要掌握常用论证方法
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分析,论证方法可以分为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归谬法;从展开论证的角度分析,可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分,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从论据类型的角度看,有例证法、引证法;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有对比法、喻证法等。
论证过程离不开论证方法,不同的论证方法会得到不同的论证效果,注意分辨议论文中的各种论证方法,体会不同方法的表达效果。议论文中常常并用几种论证方法,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在阅读中注意分辨。阅读议论文,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方法。
4.分析论证过程,把握文章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三段论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又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对照式等等。因此,阅读议论文,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具体来说,要辨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要具体分析全文的论证层次,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层次,分析论证段的层次。可借助一些语言标志,弄清各段之间、分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白它们或并列、或对照、或总分、或层进的关系。如:设问句表示开启下文,展开下一层的论述;“另一方面”表示引出相关的材料;“诚然”表示转入相反的内容;“再说”表示推进一层;“总而言之”表示由分到总或作出结论……分析段落层次时,要看文章到什么地方提出主要问题;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归纳出结论。总之,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后可以形成一个总体把握。
5.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表现为准确、鲜明、概括、简洁。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主要从以下角度入手。
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目的是阐明观点,重在说理,要以理服人。在议论过程中,阐明事理要严密,要有逻辑性,表述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
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语言概括简洁表现在:叙述事实无须精雕细刻,只求突出要点,因议论文目的是以理服人,尤其是材料是为论点服务,不宜细致地述说细节,否则喧宾夺主。
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为使议论文更有生动性和感染力,议论文有时采用修辞方法或运用一些典雅的文言词语,有时还变换句式,使用排比句以增加论证的气势,整句使文章具有整齐之美,这就使议论文由呆板严肃变的生动活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所谓实用类文本,包含访谈、演讲稿、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文本类型,阅读实用类的文本,首先要把握文本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其次是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还要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下面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逐一介绍。
1.社会新闻
包括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阅读社会新闻,尤其是新闻、消息,筛选主要信息是关键,对关键信息进行加工整合,进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必备的阅读能力;其次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还要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
2.人物传记
阅读人物传记,首先要把握文章的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乃至影响的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其次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评价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还要把握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3.演讲稿类
包括贺辞、悼辞、宣传鼓动辞、报告等。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说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就阅读文本而言,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整体感知课文,筛选有关信息,明确是哪一类演讲稿,演讲的话题。如“悼辞”悼念对象及人物的事迹;“辩论稿”双方辩论的焦点,正反方支撑观点的依据。
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准确把握作者向听众阐述的观点,抓住演讲主要内容,尤其是那些能感动听众催人泪下的材料。
领悟演讲稿内容,品味演讲稿语言。演讲稿的感情爱憎分明,态度明确,立场坚定,要知道演讲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于语言,更应品味文中的关键词句,挖掘出深刻的内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