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解读

作者:杨学应




  每一代人大概都有自己青春与共的伴枕书,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曾聆听师长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名著的激情与教诲,可谁也没想到,这一切竟然会被金庸武侠小说给取代了。于是,理想主义的土壤已然重新耕耘,仔细品读金庸小说,我已然倾近爱和怕的生活,它使我开始接近并感受到一种我们民族文化正在缺失、消亡的宗教般的品质。
  中国老白姓历来盼望的第一件事是有个圣明天子御世,少点折腾,能让大伙“做稳奴隶”。第二件事就是盼望父母官清正,不太贪赃枉法,庶民少受点冤屈。因天高皇帝远,民间太多不平事,受欺凌的老白姓盼望的第三件事就是出个把侠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除暴安良,伸冤理屈,以补明君、清官之不足。这就是那种制度下人们乐闻武侠故事的心态根源,即使不亲历,听听也解恨。
  在东方,英雄文化无论如何翻新花样,英雄文化的四大要素:正义必胜的主题,强大但终会失败的敌人,昂扬向上的精神,浪漫曲折的情节却是始终不变的。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是我国优秀文化思想和重要组成部分。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编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将这些思想生活化、世俗化,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文武同道,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诞生的侠义英雄意味着比常人更严格地恪守道德规范。
  回顾金庸武侠系列小说的主题思想及一系列主人公形象,我们会发现以下有趣现象。英雄文化的四大要素中,虽然浪漫曲折的情节依旧保持,但另外三大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首先,“正义必胜”的主题思想在金庸笔下逐渐发生异化,有的被历史滚滚洪流淹没,有的显得飘忽不定。
  其次,强大但终将消亡的恶势力变成了强大但不一定消亡。
  第三,昂扬向上的精神在小说结局往往被作者的佛道思想弱化、淡化。
  再看金庸笔下的人物群像,前期作品中,《书剑恩仇录》里的天地会众英雄,《射雕英雄传》的郭靖,《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天龙八部》中的乔峰等,惩恶扬善、匡扶正义、是非分明,恪守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儒学精神,说形象也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刚儒形象。中期作品《连城诀》《笑傲江湖》中人物形象发生了变化,《连城诀》中的反面角色之一的“血刀老祖”塑造得非非常丰满,而“落”“花”“流”“水”四个所谓的正义英雄却最终让人大失所望,真正的是落花流水了。小说的结尾:一首唐诗的谜底,一笔巨大的财富,一群为此而迷失自我、毁灭生命的人,更像是一个佛家的偈子。《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行为放荡不羁,游戏人生,从他身上更多的看到道家思想的渗入。金庸后期作品封笔之作《鹿鼎记》中的韦小宝,贪财好色,卖友求荣,阳奉阴违,口蜜腹剑,一个十足的地痞无赖流氓形象。韦小宝成为作品主人公标志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失败、消失、终结。同时也宣告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市民理想对传统文化理想的胜利。
  金庸最后的小说《鹿鼎记》,用韦小宝亲手埋葬了他亲身创造的郭靖、乔峰等英雄形象。金庸用他的武侠小说系列,为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变迁作了生活化、世俗化的案例展示。当代中国社会,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化、西方文化的渗透,从“文革”中就已产生的道德危机,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全面铺开,市场经济中非市场因素的介入(如权力介入市场经济等),人们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急功近利已存在部分人的血液之中,商场中的招数多得数不清,就是听不到真正的内心的声音,道德的失落、人性的背离、扫曲、错位……传统儒学精神正在没落……
  一个博览群书的民族,是一个最具发展后劲的民族,因为它朝夕与人类创造的文明紧紧拥抱,人类在这座精神殿堂中吸取全人类的智慧光芒和营养。问题是我们现在还是一个博览群书的民族吗?面对物欲横流的经济大潮,我们能守护住我们的精神家园吗?二十一世纪定会出现一场文化精神的聚生,问题是,我们能自信这场必将到来的文化聚生肯定会是我们文化精神的新生吗?文化精神的创造有赖于文化精神创造者的品质,对我们来说,精神品质则有待于脱胎换骨,就此而言,重读金庸小说恐怕是一门功课。
  杨学应,云南腾冲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