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在生活中培养写作能力

作者:段艳玲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语文的运用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只有开生活之“源”,才能畅写作之“流”。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任何作品都离不开生活。阅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是间接地认识生活,是吸收;写作是直接展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是表达。在阅读中教会学生观察、认识、反映生活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从而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这样循序渐进,回环往复,就能达到叶圣陶老人所说的:“溪流(文章)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那么如何开生活之源,畅学生写作之流呢?
  
  一、开直接生活之“源”,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广阔无垠的、丰富多彩的,犹如一座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使生活成为写作素材就必须观察。即通过深入生活,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直接的生活材料。譬如逛马路、去商场、游公园、玩电子游戏,乃至看电影、电视、报刊,参加各种集会等。由此而写来的文章,往往能达到情真意切,枝丰叶茂。正所谓“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或给人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感。所以直接深入生活,获取大量可感性材料,对写作至关重要。
  
  二、开间接生活之“源”,借鉴写作技巧。
  
  一个人的一生是十分有限而短暂的,要想亲自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因此,除了现实生活中的极少部分能为学生亲身经历外,对生活的认识还得靠学生进行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和交际。同时,通过这些阅读和交际还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尤其是“时代活水”。第一,要充实反映全人类科技创新最新成果的作品,如信息网络、遗传基因、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第二,要将反映人类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产业创新中真善美的优秀作品充实到中学语文教材中去。第三,要全方位地吸收当代文化的最新成果。这里不仅要吸收20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最经典、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而且还要将那些反映真善美的文学作品与优秀实用文、时政议论文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如优秀诗人徐志摩、冯至、公刘、舒婷的作品,杰出的小说家鲁迅、张爱玲、张恨水、沈从文、张洁的作品,卓越的散文家周作人、梁实秋、丰子恺、胡适的作品。近几年来,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报刊杂志上的不少优秀作品,对学生认识生活也起到了促进作用。鲁迅先生就有过这样的写作体会,他说:“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理和方法的。”
  
  三、开激发兴趣之“源”,拓展写作空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才能真正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写作空间,我开展了两种积累材料的形式:一是生活感悟笔录式。即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等有所认识并通过书面形式来反映,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二是阅读启示笔录式。即通过阅读相应的作品有所触动,受到一定的启发,并摘录美句妙言,记下点评心语。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知识量,我定期还举行“每周交流”活动,把一周内积累的知识进行汇总,尤其是比较精典的文章,做到资源共享,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然后再以月为阶段,举行一次“材料积累优秀作品展”,或装订成册或出墙报专栏,充分发挥优秀者的示范作用、榜样作用,从而推动材料积累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期结束,再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评比活动,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给予一定的奖励,刺激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文章是生活的再现与反映。读文也好,体察生活也罢,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老师,自当指导学生为此而努力。让广大学生既热爱生活,又勤奋读书;既学会做人,又学会作文。使之在语文的人文教育中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段艳玲,河北大城县里坦二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