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观巴黎油画记》的映衬艺术

作者:钟 顶 周长清




  薛福成是清代末期重要的散文作家,光绪年间,任大理寺卿,出使过英、法、意、比诸国,重视治国之道,主张变法图强。他和黎庶昌、吴汝纶等共同继承了桐城派的优良传统,颇多评论时政之作。语言简洁,卓有文彩。《观巴黎油画记》(以下简称《画记》)是作者1890年在法国巴黎油画院观看油画《普法交战国》后所作。文章主要通过记叙法国人牢记失败教训,激励斗志、以图来日报仇雪耻的积极进取精神,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进步思想。《画记》自问世一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除了它鲜明的题旨可使国人受到激励启发外,还由于它艺术手法的高超。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映衬手法,将一些相关、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与心理,精心结撰,款款写来,有如导游一般,把读者逐步引入胜境,去鉴赏法国人精湛的油画艺术,获取无限的美感享受,进而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震撼。
  
  一、以蜡人的油人,突出中心
  
  《画记》着重记叙的是参观巴黎油画院的《普法交战图》,但是却宕开一节,先写看蜡人馆。作者不惜笔墨,用了124个字(几乎占全文的1/3),去描写蜡人。只见一个个蜡人,“悉仿主人,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有”。这是以外形的风彩上盛赞蜡人制作艺术的高超。接着,一气连用8个动词,排偶而下:“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这是极赞蜡人的姿态迥异,逼真绝妙,的确使人叹为观止。
  正当作者惊叹称奇之时,“译者”进而提出了“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之说,真是“山外青山楼外楼”,天外还有天啊!一个“盍……乎”反问句,自然地引出了本文描写的主体——参观巴黎油院《普法交战图》。这种写法,看似喧宾夺主,其实是以宾衬主,这正是一种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映衬手法。所谓映衬,就是把相关联的事物去映照、衬托所要描写的主体——或者映衬人物,或者映衬事件,或者映衬环境,也就是俗话说的:“好花还要绿叶扶”。《画记》里对蜡人的描写,就是用来映衬记叙的中心事件——《普法交战图》的。也就是说,极写蜡人,是为了突出油画。当读者惊叹蜡人塑造的奇妙后才更易体会到《普法交战图》油画的逼真,当读者对蜡人也发出“无不惊为生人者”的同感后,才更易领略到《普法交战图》油画的传神。这样,可让读者更上一层楼,显目睹为快的强烈愿望,并由此及彼,去推断油画艺术的更加精湛,从而为之倾倒。《画记》中由于有了蜡人制作的“奇妙”作铺垫映衬,才更显出油画艺术是“西人绝技”,从而便于突现中心。当我们读完记叙《普法交战图》油画的一段文字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真有染叶托花之妙!”
  
  二、以景物衬“败状”,烘托命意
  
  首先,《画记》在描述法人“败状”时,先概写普法战争的环境和形势,既渲染出激战时的紧张战斗氛围,又烘托出作者的良苦命意。“极目四望,则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森林布列。”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副广阔的战场背景图,给人以主体感和纵深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里,才会展示出“两军人马杂沓”的大战场画面。“驰者、优者”等8个“者”字结构,笔触细腻,罗列有序。接着是描写炮火轰击、血肉横飞,法军惨败的现状。这些都是在广阔的战争背景里发生的。可见,战争其背景的描写实不可少,它起到了极好的渲染映衬作用。
  其次,《画记》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景的写法。吾作者细致描绘出两军“人马杂沓”和炮弹落地造成的“令人目不忍睹”的惨景时,却忙里偷闲,用他那支多彩的笔,绘制出这样一幅画面:
  仰视天,则明月斜挂,云霞掩映;俯视地,则绿草如茵,川原无际。
  这样的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有赏心悦目、景色宜人之感。加之在语言上采用了排偶句式,读起来铿锵悦耳,声韵悠扬,更增加了美感。看起来,这样的景物描写似乎与前面战争惨败情状的描写不相谐和;其实,这是以相反的事物互相对比,是对比映衬的艺术手法,所谓“相反等相成也”(《汉书·艺文志》),就是说的这类情况。作者在这里“以乐景写哀”,真可说是“一语增其哀”(参见王夫之《姜斋诗话》)了。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映衬,有力地烘托了法军“败状”之惨,从而更能激起法国人报仇雪耻的思想。自然也就能烘托出薛福成撰写《画记》的用意:借此油画曲折地反映中国的现实,唤醒中国人民不忘国耻,振作精神,以图富图强兵。作者十分推崇的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曾经说过:“诗文美者,命意必善。”(《答翁学士书》)本文通过写景来衬托“败状”,是不难使读者从中明察作者“命意”之“善”的,也不禁使人发出与作者一样的感叹:“则甚意深长矣!”
  
  三、虚实互衬,“其意深长”
  
  先说以虚衬实,这里主要指的是以幻觉衬实情。当作者绘声绘色地描写完《普法交战图》油画后,紧接着写道:“几自疑身外即战场,而忘其在一室中者。迨以手之,如知其为壁也,画也,皆幻也。”前一复句表明,这一巨型油画艺术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竟然使作者有“身外即战场”之“疑”,有“在一室中”之“忘”;一“疑”一“忘”,以心理活动方面极力反衬出油画艺术之超群绝伦。后一复句中的“迨以手之”,则是实写。接着用一“知”字领起三个短语,再次展现出作者的心理状态,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停步凝眸、惊疑不已的神情和心理。这里,以幻觉映衬对比现实,再以虚实互衬,真幻对照,使人感到扑朔迷离,真假难辨,不由你不惊叹油画艺术是精彩的“绝技”。
  再说以实衬虚,这里主要指的是以油画题旨衬作者思想。鲁迅先生曾说:“偏要记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全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画记》写于1890年,在这以前的19世纪80年代里,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已经激化。自中法战争(1884-1885)起,连年赔款割地,白银外流;加之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弄得中华神州处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境地。这样的社会状态,促使作者参观油画院后,更是感慨系之。所以当作者实写法人自绘“败状”后,即借“译者”之口,道出了《画记》的题旨:“所以昭明戒,激民愤,图报复也。”这是法人制作这一巨型油画的目的,也是薛福成撰写此文的目的。作者写此《画记》,正是借题发挥,是针对当日之中国有所影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法人之:“败状”,不正是和中国在列强入侵面前节节惨败,国格备受玷污之情景相似吗?法人之“昭明戒、激义愤、图报复”,不也正可以借来警戒国人、唤醒民众、以图雪耻、振兴中华吗?当然,由于作者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有其局限性。不敢明显地写出这一层意思,但从“则其意深长矣”的一声长叹中,不难看出作者的用心良苦。这句话,既指法人“自绘败状”的“其意深长”,也指《画记》一文的“其意深长”,隐寓着对中国现实的喟叹和担忧。中法两国的情况是一脉相通的,都是建筑在“败状”二字的基础之上的,都需要“昭明戒,激义愤,图报复”。黑格尔说过:“情致的表达,只限于通过与共鸣的一些外在现象隐约地表示出来,它们在外表上是简单的,即暗示出藏在骨子里的一种较深较广的情感。”(《美学》)这一句感叹,“在外表上是简单的”,但也含蓄之至,简练之极!作者的“情致”正跟油画制作的“情致”产生了共鸣,并以这一句里“暗示”出来。从艺术手法上讲,《画记》显示油画题旨的这一段事实,但从作者心理状态来说明是虚,以实衬虚,比况得体,读者是不难领会其用心的,正如司马光所说:“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遇叟诗话》)。
  总之,《画记》精妙地采用了多种映衬手法,充分发挥了正衬、反衬、环境烘托,铺陈渲染、虚实互衬等作用,不仅在美学上有很高的借鉴欣赏价值,而且在思想上也有其“深长”的现实意义。
  钟顶,湖北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周长清,湖北恩施芭焦侗乡民族初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