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电视散文代表作品论
作者:徐清枝
同文学散文一样,电视散文形式多样,常见的以叙述性散文(或记人、或叙事)和抒情性散文(或借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为主。但也有一些新的电视散文形式,下面选取几个代表作品加以分析。
一、写景抒情性代表作品——《荷塘月色》
80年代初,江苏台率先拍摄了电视散文及其他电视文学作品(电视诗歌、电视小说、电视报告文学),得到了著名作家陈白尘的首肯。从此,他们一发不可收拾,1995年开播了《文学欣赏》电视文学节目,并播出了一系列经典作品。
完成于1984年6月的《荷塘月色》取材于朱自清的同名散文。此片当年获得中央电视台“综合文艺奖”,1993年首届全国电视散文大赛三等奖。这部作品成了电视散文话语中的经典作品之一。
《荷塘月色》优美的文字,脍炙人口,早已被奉为经典。与文字散文所不同的是,电视散文的抒情性体现在电视画面上,它不靠字幕以及画面中的人物、故事、作者本身感情的流露,更多的要体现在电视画面结构形式来传达感情。电视散文《荷塘月色》抓住忠实于原著意境核心的景物:月光、荷塘,利用角度、光线、色彩、构图等多种手段,通过荷塘和月色等景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相互关系的描写,使写景和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首先采用了以蓝、黑为主的冷色调,画面构图追求封闭式,即把画面主要对象安放在传统九宫构图中四条直线的四个交叉点上,或放在对角线的交叉点上,给人以稳定感。屏幕的竖遮幅画面,带有浓厚的中国古典国画装裱的风味,吸收传统绘画艺术构图形式,在视觉上带来了情感的互动效果——移情快感。原文文字采用配音朗诵得以再现,著名播音员毕克那男性低缓、深沉的朗诵衬托出朱自清先生“颇不宁静的心情”以及文中传达出的“浅浅的忧郁”,在清幽如水流淌的音乐声中,整篇电视散文突现出了应有的抒情氛围——静谧、安详。
这篇作品显出江苏台电视散文创作的某种特征。(1)、在选材上,以改编文学散文名篇为主,在散文名篇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用电视手段进行审美新阐释。这对于优秀散文名篇的推广与普及自然意义深远。这种改编名著的创作模式,曾一时成为电视散文的主要方式,并居有主导地位,具有普遍性。它们所体现的主要是散文的审美品格和意蕴,由于这些散文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现在又有电视语言的烘托、渲染和对意蕴的揭示,能帮助观众欣赏散文。所以这类散文很快被观众轻松地接受和认可。(2)、创造了电视散文的基本范式:首先,找到作品描写的核心景物或风光(不受具体人、事、地所限);然后,从不同角度拍摄景物,用电视的光线、色彩、构图等形式上的技巧加以组合、编辑,再用电脑技巧加以包装;第三、配上优雅轻柔、节奏缓慢的抒情古典音乐;第四、配上朗诵(著名播音员的标准普通话);最后、选准屏幕的某个位置加上文字字幕。画面、文字字幕和朗诵、音乐构成了电视散文的三大语言元素。这种范式已经成为电视散文的样板,并以约定俗成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景物类电视散文的创作和发展。(3)《荷塘月色》等名著电视散文还带来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不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专家认为,电视散文的赏析是教学语文智育、美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手段。“电视散文借助其自身特点及现代化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所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让他们情不自禁地去感受、思考、想象,进而在对于文学的理性悟解中生发美感,从而完成语文教学的智育美育任务。”
二、托物言志的哲理性散文——《残荷》
《残荷》也是江苏台的作品,曾获1998年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二等奖,它取材于著名作家陈所巨的同名散文。
同样写荷,《荷塘月色》是以月色下荷塘(景物)的柔美来触动人的审美视觉的,而秋后残败的荷叶、荷枝、荷茎算不上风景,得不到人们太多的青睐。但电视散文《残荷》用艺术化的手段给观众带来令人惊奇的残荷之美。作家陈所巨通过残荷,找到的是它刚性的气质、顽强的生命,这是人们精神上的慰藉、人生的哲理启示:“残荷是一面旗帜,在风中坚守、抗争、顽强地展示生存与睿智”。如何将它这种抽象意义的精神,用电视画面形象地加以展示呢?拍摄者充分利用电视画面的象征隐喻功能,从不同的拍摄角度(或水中倒影、或水面、水上、雪地里)拍下了令人惊叹的残叶、残茎、残枝,全片共15个分镜头,有11个分镜头是不同状态下的残荷,有的折戟沉沙倒栽在水中、有的坚守挺举着、有的相互交叉扶助支撑着、有的还顽强地展示生命的绿意……所有的画面采用窄窄的竖遮幅照片(但它不同于静态的凝固的摄影照片,它是活动的特写)出现在全黑屏幕的右方,形成强大的视觉张力,似乎要突破画面、看满池残荷,画面的不断重复叠加,增强视觉冲击的强度,达到了借物抒情,突出主题的作用。
如果说《荷塘月色》是以美写美,以有生命反映生命的活力,重在情感的抒发;《残荷》则是以丑写美,以无生命反映生存的意义,重在表现人生的哲理。《残荷》更显精致,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许多电视散文创作者接受和效仿它,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获得星光奖的《雄哉,天柱山》(安徽)以及《胡杨祭》(新疆)、《生灵》(甘肃)等。前者就通过天柱山风景画面的隐喻和象征,抒发作者生命中昂扬向上的情感,后两者都以胡杨作为表现题材,北师大教授周星曾经这样评论:“作品用艺术化的沙漠和广漠沙漠中突兀矗立的胡杨残枝、残干的画面撞击观众的视觉,通过胡杨与自然的斗争、胡杨精神与人类精神的比照,突出胡杨生命里的顽强之旨意,惊心动魄的感官刺激后,风景里流露出人文意义。”如黑格尔所说:“艺术的真正职责就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
三、人生感悟的哲理散文——《在路上》
福建电视台拍摄的《在路上》一出现便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大家一致认为它借鉴了MTV的手法,对阐释意念性散文作品是一种成功的尝试。作品以“我上路了”作为文章的核心语句,将“区域疆界的束缚,家庭围城的羁绊,心底炼狱的煎熬”三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表现人的灵与肉搏斗的痛苦,表现人的潜意识的纷乱,常规的影像视听序列被打破,代之以画面杂乱的拼贴和剪辑,用“走出误区,走向陌生,走向那不知去向的异域”主旨贯穿全文。
这篇电视散文不以自然为依附,不以自然为旨归,而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大胆、自由抒写人行走在各种不同路上复杂的人生感悟和深层心理,使整篇散文具有深邃而浓郁的象征情韵。它一改过去电视散文慢节奏、单向直线的叙述模式,以MTV快节奏画面切换、蒙太奇功能淡化的画面组接手法,使电视散文的结构呈现出多向、复线、共历时空、交叉互进的思维格局,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美(电子特技制作的切、叠、幻、出、入、抠像等)给欣赏主体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MTV中声画分立(歌词、音乐与画面的分立)的形式改变了先前电视散文的声画对位的诸多问题,以大量“艺术碎片”(那些所指意义相对明确的画面)构成了影响符号的整体象征意义,达到了对符号自身意义的超越,真正实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表现意念或心灵感受的东西,在“实景”无法表现的时候运用,可以实现从“实”到“虚”的过渡,延伸人们屏幕外的广阔思考与想象,具有现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