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评剑男的《诗三首》
作者:邹建军
首先,我感觉到诗人有一种不断追寻的气度,于是诗中出现了许多的问句,不论是设问还是反问,都产生一种突起之势。在第一首中,诗人说自己到西安不猎艳也不狎邪,而是为了寻找一个“秘密的姓氏”如何到了江西;这个“秘密的姓氏”,其实就是诗人自己的姓。不论他是与谁到西安,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历史沉思,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沉重感,真的让我们喘不过气来。“那些宫殿、那些美人,它们/从哪里来”、“那条古道从哪里出发,多远就/失去了亲人的足迹”、“那些诗,那些词/这么多年为什么还和它纠缠不清”等等,这样的问句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在第二首中,诗人从遥远的历史阴影中感到了一个伟大人物的存在,于是他一直在这样追问:“一个人怎样成就他的伟大”、“他是怎样独自走出长安城?”正是在这种的追问中,诗人对那位人人皆知的唐朝和尚的赞美与感叹就表达得淋漓尽致了。在第三首中,诗人为自己得了胆结石而深感生命的脆弱,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些诗句:“这些小颗粒,它们从哪里来/如何聚到我的体内”、“它难以倒击的/苦水也是我命运必须接受的一部分?”正是这些独到的问句,让诗人在抒情中沉思,在沉思在抒情;这种抒情和沉思的结合让诗作产生一种流动的倾向,形成一种飞动之势。这是我读了这组诗后,让我深深感动的地方。
其次,此组诗气势开阔,气象远大,体现了诗人以自我为中心而有节制地运用语言进行抒情的能力。当然,我们不能说它与贺敬之那样的政治抒情诗相似。读第一首诗,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那个城市从“长安”到“西安”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墓碑到现代的碑林、从古代的宫殿到现代的游人、从古代的“美女”到现代的“发廊”;特别是,一个“姓氏”从长安迁往江西、“黄河缠在它的身上像一截烂肠子/灰暗、浑浊、拖着一座城市往下沉”等,这样的意象给我的感觉当然不是小家子气的。那些“兵马俑”、那座“阿房宫”,以至于所有的一切,往往都在诗人的一语之间存废,可见其抒情的气魄是多么宏大;我想,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只有诗人才能做到这样。在第二首中,诗人将唐代到西天取经的唐玄奘写得非常的了不起:“难以取消的事物差别,呵/只有他一个人取消了,包括性别/灵魂与肉体,仇恨与爱情”。一个人怎样成就他的伟大?“一个哲人/用他的冥思,一个古老的术士/用他诡异的算计,而一个僧侣/要用他的脚翻过大地苦难的脊背”。这样的诗行已经成为诗中的格言与警句。诗人不拘泥于一两个小小的意象,而以悠远的历史眼光与阔大的空间意识来驱遣历史与眼前的一切,所以读他的诗,开始的时候也许觉得散而无味;再读的时候,就会感觉到一个抒情主体在主导着诗中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丰富与深厚。
再次,诗人自我主体总是体现在诗中,甚至每一个部分。了解诗人的人会认为只有他才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其中的一切都是诗人自己的: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个性与气质都来自于他本人。想象是大胆的,如那“黄河”意象;但诗中一切首先是真切的、实在的。这是一个如何了不起的“自我”:对于自己的来历总要去追寻,对于历史人物总要表达深切的同情,对于自我生命中所感受到的恐惧与疼痛,也总想流注于笔端。不仅有一个“自我”,在第一首诗中还出现了“魏天无”与“张执浩”等这样的真人及其故事,以及“秦、陈、田、黄”这样的姓氏,表明诗人所写是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在第二首诗中,诗人以这样的诗句结尾:“难以安生的凄凉,难以普度的前生和后世/——有时候我甚至希望小说中/那些美丽、浪荡的妖精都是真实的/那样他的旅途就会少一些孤单和寂寞”。他在对唐代高僧表达自己敬意的同时,也表达了同情与哀婉之情。也许正由于如此,其诗中总有一些直接引语,创造了一种戏剧性的情境,开阔了诗的时间与空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傀儡,他要固执地/将他自己的思想左右。”(《想起唐玄奘》)这也许是诗人的自言自语。“一些事件的意义在于行为本身/在于它有始有终。”(《想起唐玄奘》)这是西方哲学家奥修的话。“这些小石头在你体内有些/年头了。”(《胆结石》)这是医生的话。诗人在诗中很善于以“自我”为中心,在对自我的生命进行深刻体味的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哲学式的沉思。比起那种小小的心语类的诗,此组诗是历史、哲学与人生的综合。
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常务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