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语文教学中的理念及策略

作者:齐改文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到“学会创造”,各种教学理论与时俱进,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到“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接受学习”、“掌握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到“探究学习”,各种教学方法更是层出不穷,步履蹒跚的中国基础教育终于一步一步地走近了一个朴素的教育真理: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不仅需要教学观念的革命,教学方式也必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但是,教育的理想和先进的理念怎样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课堂教学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统一教和学之间的关系?针对每一节课,又该如何确定教学策略?这又是一线教师深感困惑的难题。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下面从《失街亭》的教学设计说明本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
  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把建构学生完善的学习心理结构放在首位,包括知识结构(学什么?)、非智力结构(为何学?)和智能结构(如何学?),把学习和做人统一于学习过程之中。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①第二,把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定势当作重中之重,其重点在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改变被动接受、等待灌输的消极学习定势,建构主动思考、善于发现、勤于交流、勇于表达的积极学习定势。“定势”是指利于以后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学习定势的实验研究指出,人们不但能学到特定的东西,而且在这样做的同时,还能学会如何学习。”②
  完善的心理结构和积极的学习定势完全建立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在学习者的主动、愉快、成就感和学习习惯、方法、能力的训练养成,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的分级分层达成,即知识分流、循环的“三三模式”:首先是知识的得到,分三个渠道:一部分知识由学生个体通过联系旧知、阅读发现、独立思考、合理推理得到,形成个性化的口头或书面信息;一部分知识由小组讨论探究、交流碰撞得到,形成生动深入的书面信息;一部分知识由师生多边互动、质疑解疑得到,形成系统准确的知识信息。其次是知识的转化,分为三个方面:认知策略向元认知策略的转化,不仅知道学习目标是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学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不仅掌握零碎的知识点,而且学会分析推理、总结归纳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操作性知识向结构性知识的转化,不仅熟练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方向、学习行为,具有相当的自我教育能力,而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内化和外化能力。最后是知识的迁移,实现智能的转换和发展,使人的潜在能力不断转化为现实能力,知识转化为人的本质力量。迁移的方向有三:一是立人立德,首先学会做人,达成德育目标;二是立功立业,学会做事,达成能力目标;三是立言立行,学会学习,完成知识目标。
  “三三模式”体现着听说读写思的紧密相关,强化了五个“动”:心动(思考探究)、眼动(阅读发现)、口动(讨论对话)、耳动(接收处理)、手动(思维外化)。体现在《失街亭》的学习中,具体包括三个阶段的知识周转生成的生态过程。
  
  一、前学习阶段——意义世界的探究与发现
  
  即为课堂学习而做的准备工作,类似传统教学中的预习,但其内涵和外延则远远超过预习。传统教学重课堂授受,轻课前学生的思考发现,重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机械记忆,轻程序性知识即“为什么”的挖掘探究,缺乏问题意识和思考习惯的培养,结果是只有形式而无实效。学习材料吸引读者,首先在于其意义世界,学习者总是在潜意识中以审视的眼光关注“谁”“什么”“怎样”,通过极其隐秘的心智操作方式与作品进行对话,力图搜索并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即作者所传达的意义世界。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激发这种积极的学习心理定势,它直接造成了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课堂学习阶段——心灵世界的交流碰撞
  
  即知识的交往与迁移阶段,在前一阶段充分的前学习基础上,要求学生面对自我、同桌、小组、全班同学,把自己的收获口述出来,互相补充,形成要点。已达成共识的陈述性知识,教师可不必多讲,引导学生整理成知识结构,以“加工精制”的作用同化新知,把处于零碎的、不系统的知识点连成线构成面,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思维不到的内容,教师可设置优化的教学情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探究并引导探究的深入,切忌以一家之言和标准答案来斩断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源泉,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认识并能以文本为依据来证明自己的看法,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力。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全面发展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
  通过师生之间的多边交往,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代替照搬照抄,以品评感悟代替硬性灌输,以碰撞对话代替毫无批判质疑的参考答案,从而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活动模式,大大加强知识信息的交往、转换、重组与创造。具体到《失街亭》的课堂学习,包括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激活思维,拓展视野,导思激趣,引入思考。
  第二环节:检查基础,把握重点,精讲促思,形成结构。
  第三环节:学生活动,精妙概括,交流感悟,提高认识。
  
  三、后学习阶段——精神世界的建构与提升
  
  即知识与文本的超越阶段,可以是课内的总结拓展或思维与语言同步训练活动,也可以是课外作业,如小作文、小论文。
  通过以上活动,大脑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并逐渐被个体原有的知识结构顺应和同化,从而不断丰富和开拓着个体的智能结构,要顺利完成这一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必须对这些知识进行某种形式的认知精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是最有效的形式。要求针对某一问题如学习过程中的收获、读后感、学习体会、作品鉴赏、人物评论、自己的推断、结论甚至对材料的提炼概括及解释等,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完成对知识的再创造,不仅使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而且可以在语文学习中进行潜移默化的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叶老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和要求:“国文科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一,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发表;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功夫。”③这是大脑在对各种信息的再创造,是学习成果、作文产品的现实化、物质化的方式。作用是:强化大脑理性思维及语言产出能力,促使个体不断的小的成功直到大的自我实现。在《失街亭》体现为三个方面:
  1.学生片断作文:谈自己的思考感悟,相互交流。
  2.老师总结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也造一个句子,表达此时的心情:可喜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可喜之一:通过三关的验收检查,本课的知识目标已经完成;可喜之二:通过大家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大家掌握了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目标基本达到;可喜之三:最有价值的学习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学习,读书读史的目的就是为了通古今、明事理,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学习,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另外,老师还有一个期望,就是通过今天的学习,领悟作文的技巧,怎样立意、构思、选材,并通过生动具体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和心理。
  3.布置作业:(1)修改完善自己的片断作文,写在周记本上。(2)选择几个三国人物进行专题研究,写出小论文。
  以上是本人的教学构想和基本策略。控制论认为,当学生感到学习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时,学习处于最有效状态。正如怀特海所说:“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④我想通过拙作表达的思考是:“教育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还给学生广阔而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①《教育名言录》,上海教育出版社,84年版p87.
  ②《布鲁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89年版p52
  ③《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94年版P551
  ④怀特海《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80年版P116
  
  齐改文,河南西峡县第一高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