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语文教育中语言教学的缺失

作者:王韶华




  语文教学无疑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语言,指听说的口头语言,读写的书面语言。我们应该从学生主体出发,探讨接受语言和表达语言的问题,着重于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建构语文新课程的体系与模式。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课文内容有关的情感、思想,或者人物、情节的教学,忽略了“语音、语汇、语法”为内容的语言本体教育,造成语言教学的缺失现象,值得关注与研究。
  
  一、语言教学内容缺失
  
  新课改中,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方式、手段和新的教学资源吸收运用,尊重学生主体,强调生活观念,积极开展课堂活动。语文教学基本上纠正了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置疑而解决问题,但出现了一些偏颇的做法,显而易见的是把课文肢解成多个论题,相当程度上不是拔高就是悬空的讨论,语文构成的主件“语言”被疏忽了,冲淡了,似乎谁抓语言教学就回到原路上,是应试教育,而讨论文章主旨问题才是素质教育。这种观念导致了语文教学行为偏差。认真考察一下,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组词、造句等语言内容还多一些,初中有所减少,到高中语言教学淡化,甚而淡没了。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四篇课文选自《红楼梦》,从这几年报刊发表的有关教学设计、论文中来看,绝大部分讨论宝黛爱情悲剧形成的原因,故事情节特色及人物性格与命运,很少涉及语言教学问题。譬如《林黛玉进贾府》,描写人物很成功,尤其抓住王熙凤、贾宝玉、贾母等人物出场细节分析,突出领会他们(她们)的音容笑貌及内心世界。这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具体地检查,相当一些学生对好多字、词不认识,课文内容还是生疏的。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贾府环境描写的语言都是“经典”的,用词丰富,含义深刻,表达优美。鲁迅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以读者的眼光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不仅记叙宝黛爱情的悲剧,也反映了贾府及四大家族的兴衰历史。它是人生的、政治的、艺术的世界,也是优秀的语言世界。假若离开其文本丰富多彩的语言,怎样体悟《红楼梦》精湛的艺术表现,理解作品的思想深度。由此看来,指导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实质所在。
  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词语的确切的意义都仅仅是与其他词语相互依存的结果。”语言有其特质,首先表现为规定性,语言教学有其数量维,要求识字,掌握词语,积累语言材料,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完成高中课业学习古代诗文百十篇,而相当一些学生读不通一般的文言文,显然古汉语语言关没有过好。其次,语言讲究规范性,一方面是语言符合语音、语法和修辞的规则,另一方面,因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语体要求,语言表述有明显的特征。再次,语言表征为创意性,在文学作品中,讲究语言潜在空间,“言外之言”,凸显语言艺术魅力和表现力。尤其像学习《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这些优秀古代诗歌,不仅要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要领悟作品精美的语言艺术形式。汉语语言是一种科学,是一门艺术,它包含着广大、深厚而慎密的内容。语言是语文的根本,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方面。
  
  二、语言教学的过程缺失
  
  现代化媒体进入了语文课堂,要革掉“黑板”和“粉笔”的命,课件教学应运而生,画片和音乐带来了一个美妙视听世界。然而减化了,减弱了,语言听说读写规则与训练过程,甚而那些名播录音,名演说唱和戏曲电影,代替了学生“动口”“动手”“动心”。老师一词一句的导学少了,学生一笔一画的练习少了。固然,荧屏有漂亮的板书和环境营造,但学生作业本上字迹歪斜,别字错字屡见不鲜,用语不通,识记、解释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写作走捷径,仿作抄袭,有的干脆电脑下载,这样造成语文知识贫乏,写作能力降低,令人心痛的语言“荒原”出现了。在语言教学中,有一些错误的看法:认为白话文语言是通俗易懂的,学生会读会写。其中问题是存在于学生读些什么,怎么去写。朱自清《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写的晓畅、清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真体味描绘春天美景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揣摩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句,才能拨动心弦,引发感知联想,进入美妙的境界中。另一种情况,文言教学根基不是很厚实、很扎实。提倡学生读古代作品,掌握文言知识、技能,探讨文本内涵和特色,达到现代意识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提升文学阅读能力。尤为重要的是具体落实到“文言”学习过程。荀子《劝学》教学重点是掌握形式多样的“博喻”论证论点、分论点,蓝草和青颜料,水和冰变化推理学习的作用,“登高之博见”、“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联系比较,说明“学与思”的关系。“积与不积”、“舍与不舍”、“专与不专”等对比,论述学习要不断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态度。解析之中,并能朗诵识记,体会排比对偶、整散句式的酣畅明达,富有气势和逻辑力度,了解结构谨严,条理清楚的特点,从而以“语言”贯通文章的“意脉”。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是一个实在的科学的“语言”练习过程,什么现代化之器代替不了语言之技,学习语言、操作语言、运用语言是语言教学必不可缺的环节。
  叶圣陶指出:“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听读是接受,说写是表达,准确地概括了语言运用的类型问题,反映了语言教学的方式。语言教学要吸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听说读写实质上是一种对话活动,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一种对话实践。对话是与文本、作者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与自己对话,增强学生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主体互动性。对话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唤起他们的感悟联想,以及直觉同化,以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在语言教学接受——表达——生成的对话实践模式中,不仅要学习语言,还要创构语言,发展语言,使语言教学不仅有扎实的求知过程,而且获得丰美的智慧结果。
  
  三、语言教学的关爱情感缺失
  
  在语文教育中,对语言本身的关爱情感淡薄了,认知欠深刻。今天,我们生活在经济、文化、科技“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以走向世界功利性表象的“英语热”、重理轻文的社会现象,汉语语言教学遭受了主客体矛盾交错碰撞。就其本身说,对汉语语言深厚的内涵开掘不够,对它生命的内容及审美价值认知不够,把学生求知生长和语言教学结合不够。在相当程度上,缺乏对语言那感受如深,切肤动心的教育,缺失一种真挚深爱语言的感情和一种严谨慎密的科学知识观。
  古人讲到,汉字诞生时“天地动,鬼神泣”,《尚书》上描述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墨子指出:“古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些论述从不同方面探讨语言的本质、用途与发展规律,表露出对语言的热情与关注,还要提及杜甫的有名诗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把语言和生命联系在一起。朝愈在《进学解》中讲:“沈浸浓郁,含英咀华”,细读领悟语言,体味吸收其中精华。柳宗元说:“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可见文人学士对语言的由衷赞美之情,他们的感触和挚爱是很深的,这种态度和精神值之记取。培养学生对汉语语言学之,爱之,好之,是重要的课题。
  实际上,语言教学情感引导,是人生意义的引导。人们以语言显现、敞开的方式呈现生活、人生和生命世界,“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刘勰《文心雕龙》)语言和情感与生命律动一起,人们生活与语言分不开,按照语言的形式接受这个世界,指称这个世界,形成“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意义生成区域。语文教学审美化,是语文教育的高层面,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世界”是“自由的境界”、“自在的境界”。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写到:“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沉雄为贵。”李白、杜甫以自己独特个性风格表达的“语言艺术”,表现迥然相异同的美感、神韵和魅力。阅读这样美的语言诗意无不沉浸在美的滋润中。语言教学不仅启迪对生活的认识,而且与人的精神文化建构联系一起。语言是文化代码,从《诗经》《神曲》到爱因斯坦相对论、霍金宇宙黑洞学说,其语言反映了人类文化。语言多样性和丰富性,是语言教学的情感动力和智慧空间。
  为此,我提出“语文本质——行走在语言与意义的世界”的教学观,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实际和我多年教育实践提出来的。一方面,我们承认“语言是一座遍布歧路的迷宫”(维特根斯坦语),探讨现实语言教学缺失的现象、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从生成学角度出发,肯定语言信息的生成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语文教育就是实现这种可能性。这是语言教学与语文教育的自觉。学习语文,就是要设疑、索解、获得“意义”,那么必然投入、积淀、体验语言,从语言的世界迈向意义世界,在意义的世界开创更优秀更鲜活的语言世界。
  
  王韶华,甘肃平凉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