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语文课堂教学的放与收
作者:王 博
一、何为“放”与“收”?
1、“放”,即指语文课的开放性,包括内容,形式两方面。内容方面指不光学习语文课本,还包括课外读物,以及报纸,电视新闻等各种社会内容。形式方面指课堂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甚至可以借鉴国外课堂教学中的更为自由随便的形式。
2、“收”,即指教师的恰当的引导点拨。可以喻为“画龙点睛”。整条龙由学生来画,教师在关键时刻指导学生“点睛”。
二、正确掌握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
1、导语点拨,激发兴趣,放手让学生自学。
学习一篇课文,设计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语,是学好这篇课文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如学习《故宫博物院》时,我设计的导语为“今年暑假我们将到北京旅游,那时,谁能成为游览故宫时的导游呢?现在请大家自学课文,画出故宫的平面图。”学生兴趣很高,一堂课老师没讲,学生为画好图,细细研读课文,学习效果很好。
2、树立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抛弃陈腐的“师道尊严”,活跃课堂气氛。
语文是活的,但严肃沉闷的课堂“师道尊严”扼杀了语文的活力。教师应当发挥课堂机智,创造轻松幽默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时如浴春风,轻松畅快。当学生精力分散时,一个小笑话,可以引回学生的注意。当课堂上出现一些引起学生发笑的情节时,教师应宽容地对待,而不要轻易地将其扼杀。另外课堂上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都应适当地引入,如分组讨论,座谈或辩论,甚至像一名外籍教师脱下自己穿的长筒丝袜,让学生知道英语“袜子”的意思,也不妨适当借鉴一下。
3、引入戏剧表演的形式,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
教材中的寓言故事,小说,特别是戏剧单元,让学生自学课文,排演戏剧小品,课堂上表演,给学生一个展现才能的舞台,也能达到“放”与“收”相结合的理想效果,学生自己就会把课文研究得很透彻。
4、引导学生看报纸,看电视新闻,使学生身在课堂,关心天下大事。
要求学生在学习之余,收集了解每天发生的天下大事,记录到日记本上,利用适当的课堂时间,师生交流所获取的新闻信息。使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融入社会。这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非常有益。
5、课本之外,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教师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书目,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班级可设立图书角,每周应确保一节课供学生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出读书笔记,使阅读最后落实到文字上。
6、作文教学的“开放性”试验——情境作文。
今年冬天下了第一场瑞雪,我利用一节作文课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赏校园雪景,在操场与学生打雪仗,体验雪的世界。然后,第二节课,当堂让学生写出了关于“雪”的一篇作文,效果很好。再如写作“我们班同学的才艺”这个内容时,我首先用第一节课让全班同学上台表演才艺,学生们非常踊跃,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有诗歌朗诵的,还有讲故事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第二节课安排学生写作,结果,原来学生两节课苦思冥想写不出来的作文在短短一节课内高质量地完成了。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应从内容到形式,全面放开,与社会融合,与世界接轨。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百花齐放,放而有序,放收有度,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那就是一条值得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去探索和实践的语文课堂教学之路。
王博,山东万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中文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