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语言表达与诗词赏析

作者:苏玉鲲 张 清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教材。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背诵积累,从语言表达的不同角度去学习赏析,是提升文学品位,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
  
  一、弄懂表层意义,体会语言的精炼性
  
  语言是文学作品赖以创造形象、表情达意的基本手段和重要载体。要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其审美价值,首先必须指导学生抓好反复吟读,注重其表层意义的理解,体会其语言的形象性和精炼性,从不同的用语描写角度把握审美对象的不同特征,领悟不同的语词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1、理解特殊词语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特殊词语,一是指诗句中使用的典故,只有理解了典故的意义才便于进一步理解句意,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指一些词语的语境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些词语便具有了特殊的含义,理解了它,才能准确体味全句乃至全诗中的境界。古人做诗最讲究锻词炼句,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效果,追求意蕴的隽永深长,常常于一词之间寓其褒贬,示其情感,凸现意境。
  2、理解句子的结构特点。诗歌的语言凝练隽永,富于节奏感、跳跃感和流动感,有时还要求对仗工整,讲求音韵和谐。其句子的结构特点,一是省略跳跃,布设艺术空白,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虚拟空间,省略跳跃,藏问于答,令人读中回味补充。指导学生品读赏析时就要借助其语境,扩大虚拟空间,想象过访场境,展现对话过程——松下问童子:“令师在家否?”童子忙作答:“家师采药去。”“采药于何处?”“只在此山中”。“山前抑山后?”“云深不知处。”这样帮能体味到诗歌语言的形象性、精炼性和跳跃性。二是为了押韵的需要,有些诗句的语序不是正常的排列,理解时必须调整成正常语序。三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运用互文句,理解时必须上下结合相互联系,切不可只作逐句翻译。
  
  二、理解深层含义,体会语言的含蓄性
  
  文为时而发,诗因境而作,然而诗歌的语言不能像散文一样直白,它要求委婉含蓄,情不毕露,意在言外,让读者在反复吟读中去咀嚼品味,体会其蕴涵之深,揣摩其内在之美,领悟其言外之旨,但又“绝不能像朦胧诗那样,使人不知所云,颇费猜测,而是事情景明情真”。因此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字面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知人论世,理解语言意义指向。要准确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必须了解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境况,因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意思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发,情之所使。如陶渊明《归园田居》表面上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及其感受,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细致传神的体味和对隐居生活的恬然自适,实际上诗人借此表现的是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与高尚情操,表明的是自己洁身自好、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可见,知人论世,是理解语言意义指身性、学习赏析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2、整体感知,体味意境意义内涵。诗歌语言含蓄蕴藉,诗人往往寄情于物,以物达情,使其情触之可感,视之可见。因此,要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必须体会其意境创造,在反复吟读中求得感悟,以激荡学生心扉,引发心理共鸣。如学习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展现画面,进而从整体上感知其中所寄寓的情感。
  诗歌的特点是诗人以语言为载体,通过想象创造诗歌的形象,抒发感情。这就决定了赏析诗歌必须抓住语言的逐层解读,通过想象再现诗歌的形象,通过形象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相知,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如此,才能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品出诗歌的韵味情味来。
  苏玉鲲,张清,甘肃省天祝县松山镇教育辅导站教师。